本站讯 百岁老人杨爹爹患有房颤,却长期未规范用药,近期他的腿部血管突然“堵车”,面临截肢危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邓宏平教授团队及时微创“吸栓”,才顺利保住了左腿。专家提醒,房颤患者要规律服用抗凝药物并定期复查,切不可自行调药或停药,避免导致严重后果。
一个月前的一天,家住湖北孝感的杨爹爹像往常一样,吃完早饭后准备出门散步,却突然感到左腿疼痛、阵阵发凉,不适症状很快加重并出现左脚麻木紫绀。家人立即将他送往当地医院急诊就诊,血管彩超提示左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医生考虑老人年龄太大,基础疾病多,手术风险极高,建议他转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
在120救护车的转运下,爹爹直接抵达位于光谷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根据下肢动脉栓塞典型“5P”征,即疼痛、无脉、苍白、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结合快速问诊查体及检查,血管外科接诊医生袁焰博士迅速明确诊断,患者很可能是因长期房颤未规范服用抗凝药物导致心脏内血栓形成,血栓脱落至左侧下肢动脉,导致动脉栓塞。如不及时恢复下肢动脉血流,6-8小时就会出现下肢坏死,必须截肢才能挽救生命。此时老人家足底已经开始出现花斑,病情十分危急。
血管外科主任邓宏平教授深知老人病情危重,但百岁高龄手术风险巨大,经充分解释病情,老人及家属完全信任并充分配合接受微创手术方案。
手术在局麻下进行,邓宏平教授团队在老人腹股沟处选择1毫米左右股动脉穿刺点,穿刺成功后引入机械吸栓导管,“定点”吸出血栓,精准疏通闭塞的血管。经过不到一个小时的微创手术,闭塞的血管被成功开通,下肢动脉血液供应完全恢复。术后老人左腿的疼痛麻木症状消失,皮温很快恢复正常。
手术6小时后老人就下床活动了,术后第三天复查下肢动脉通畅,顺利出院。10月14日,术后一个月,老人回医院复查一切良好,他告诉邓宏平教授,“多亏了你们,不仅救了我的命,还保住了我的腿,我现在可以继续到处遛弯!”
邓宏平教授表示,下肢动脉栓塞常常是因为患心律失常(如房颤)后,抗凝治疗不及时或不规律,导致心脏内血栓形成。随着心脏跳动,血栓随血流脱落到下肢动脉引起栓塞,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断和处理,患者可能6-8小时内患肢坏死面临截肢。他解释,如果把心脏比作水库,动脉就像下游的河流,水库如果形成淤泥,开闸放水时淤泥(血栓)顺着河床(血管)冲向远方,就可能堵塞下游河流(血管栓塞)。如不及时干预,依靠河流水源供应的农田庄稼(肢体)就会干涸枯竭。
邓宏平教授提醒,下肢动脉栓塞常表现为突发剧烈的下肢疼痛,皮肤苍白或青紫、冰凉、麻痹或感觉减退甚至消失,触摸不到栓塞部位以下的动脉搏动,肌肉僵硬、坏死、不能活动、花斑、水泡等。一旦遇到上述不适症状,建议尽早到血管外科就医,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下肢动脉栓塞常见于患有心房纤颤或主动脉瘤的中老年人,房颤患者要坚持规律服用抗凝药物并定期复查,切不可自行调药或停药;合并主动脉瘤的患者需定期进行血管超声等相关检查复查,可以及时规避或发现下肢动脉栓塞等血管问题,有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邹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