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在花园中种花,凭借适宜的环境,并非难事;然而,能在贫瘠的荒漠中培育出娇艳花朵,无疑更令人惊叹。在科研领域,当其他科室已然繁花似锦时,曾经的病理科在科研方面仍是一片荒芜之地,曾被诟病为三“0”科室:科研论文0,项目课题0,科研奖项0。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病理科袁静萍主任勇挑重担,决心改变这一困境。她深知,要实现科研突破,首先要提升全科人员的科研意识。为此,袁静萍主任大力强化科研管理,精心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科研激励政策。
自 2016 年起病理科创新性地推出“科研导师制” 与“科研秘书制”:导师通过结对帮扶,一对一指导的方式指导员工进行科研选题和论文撰写,科研秘书则专注于对论文进行润色与修改,为稿件质量保驾护航,加快科研成果产出。这一创新模式如同精密的科研导航系统,全方位、多层次地为员工科研提供有力指导,使科室科研创新能力呈立体螺旋式、渐进式上升,真正实现了在科研荒漠中播撒希望、培育繁花的奇迹。
科研论文方面,病理科自 2016 年起便开启了蓬勃发展新篇章。论文发表数量逐年攀升,近年来累计发表论文324篇,其中SCI论文及中华系列杂志论文141篇。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病理科发表论文逐渐从注重数量到追求质量转变,部分有代表性的论文发表在JAMA、Mil Med Res、Ann Surg、J Immunother Cancer、Cell Death Dis、Gut Microbes、Oncogene、Aging Cell等国际权威期刊。在Healsan Consulting LLC (美国恒祥咨询)发布的中国医院病理科发表SCI论文总影响力排名中,病理科排名位居国内第17名、省内第2名,这一成绩无疑是对病理科科研实力的高度认可。
不仅如此,病理科在全国学术舞台上也逐渐崭露头角。科室每年积极投身于中华医学会病理年会投稿,投稿量连续 8 年稳居湖北省首位,且在全国排名前十。同时,在病理诊断、病理技术、病理基础研究、学科发展、病理教学、科室建设、数字病理及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病理科专家纷纷受邀进行专题讲座与大会发言,充分展现了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为代表的湖北病理人的卓越风采与深厚学术底蕴。
在科研项目与科技成果方面,病理科同样收获颇丰。病理科成功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此外,还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 10 余部,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区域临床检验与病理规范教程 - 呼吸系统疾病》和《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在行业标准制定方面,病理科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制定病理学国家指南或专家共识12项,授权专利5项。这些成果全方位、多角度地彰显了病理科科研的飞跃式进步。
随着科研的发展,病理科的人才队伍也日益壮大。2015 年,科室仅有1名正高职称人员和2名即将退休的高级职称人员,年轻医生中无一人为高级职称。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与发展,如今学科拥有高级职称人员1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3人。6 人拥有欧美国家先进病理科访问学者留学经历。2 人荣获我院青年重点人才称号。已成功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8人。科室员工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近年来共获得105项学术任职及社会兼职。其中,担任中华医学会及其他国家级学会委员12人,省级学会副主委1人、常委4人、委员13人,中华系列杂志通讯编委1人、编委1人,其他杂志副主编1人、编委 2人、审稿专家4人。
栉风沐雨奋进路,砥砺前行铸辉煌。站在新的起点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将以建设国内一流学科为目标,持续优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科研合作,在科研的道路上砥砺奋进、开拓进取,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病理科 阎红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