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5年了,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近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联合中医科专家团队突破常规治疗模式,通过中西医结合、借助中医穴位理论,为一位刘姓年轻患者进行穴位短时程神经电刺激植入手术。这一无痛舒适化诊疗,也让饱受5年背部疼痛折磨的他一举摆脱疼痛。
35岁的刘先生长期办公室伏案工作,从30岁起他开始出现反复背部疼痛,呈酸胀样,劳累后症状加重,伴前胸不适,严重影响工作及睡眠。辗转多家医院进行脊柱、血管、内脏等相关检查,然而均未见明显病变。口服镇痛药物以及多次行理疗、针灸、银质针等治疗效果欠佳,就连局部神经阻滞治疗,也无法有效缓解症状。
费尽周折求医未果后,刘先生于去年底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疼痛科求助。该科副主任贾一帆副教授接诊后为其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发现患者病程长、病例特殊,遂联合该院中医科主任宋恩峰教授团队进行联合诊治,判定其背部疼痛集中于督脉上的身柱及神道穴位,且局部有压痛。
宋恩峰教授认为,刘先生属于长期久坐、劳累导致的“痹病”。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一切疼痛的发生机理,疼痛发生的具体部位为人体的经络。经络上的痛点往往是经络不通、气血瘀滞之处。督脉是经络系统中具有主导地位的经脉之一,隶属于奇经八脉。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督脉上的身柱及神道两穴位具有治疗腰背痛、胸肺疾病等功效。
贾一帆副教授介绍,神经电刺激治疗是一种方便、可逆的及纯物理治疗的微创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特点,利用脉冲电流刺激神经、肌肉组织,从而调节疼痛信号传递、改善微循环等,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其适应症主要包括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持续性脊柱疼痛综合征、脑卒中后疼痛、缺血性下肢疼痛、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难治性非手术性背痛、无法手术的外周血管疾病引起的疼痛、幻肢痛和慢性难治性心绞痛、带状疱疹相关种经痛。
贾一帆副教授和宋恩峰教授全面分析认为,结合中医穴位理论,按照经络触诊法指导,刘先生的背部疼痛位于督脉上的身柱及神道穴位,如将神经电刺激电极植入至疼痛区域压痛穴位,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经过精心的术前准备,2024年12月30日,贾一帆副教授团队在局部麻醉后超声引导下行短时程神经电刺激穴位植入术,仅用时5分钟就将电极植入理想位置。经过术后两周的外周短时程电刺激治疗,刘先生背部疼痛明显减轻,前胸不适感消失,遂予拔除电极。
1月12日,刘先生康复出院时,连连称赞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神奇疗效,“无痛一身轻,浑身舒坦。”
贾一帆副教授介绍,中西医结合下的穴位电刺激治疗是一种微创、可逆、纯物理治疗,为顽固性疼痛患者治疗带来了新选择和新希望。传统穴位治疗后改善局部微血循环、改善缺血状态,缓解肌肉痉挛;电刺激治疗可以调节神经功能、抑制疼痛信号传导,达到镇痛的目的。
中医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慢性顽固性疼痛由香港麻醉师学院院长、香港麻醉师学会前任会长、香港大学张志伟教授首次开展,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疼痛科开展的本病例为中国大陆地区首例。后期双方也会展开广泛合作,进行深入研究。
国家中西医协同 “旗舰” 医院建设是“十四五”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于2022年获批国家首批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在医院大力支持与专家团队引领下,
中西医协同学科建设加速推进成绩斐然。疼痛科也成功获批神经疼痛与功能治疗中西医结合专病中心,并与神经内科联合成功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为更多顽固性疼痛患者带来新的“无痛”希望。(宁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