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近年来,颈椎病已成为困扰许多人的常见疾病,特别是脊髓型颈椎病,因其对脊髓压迫可能导致患者四肢活动及行走功能受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近日,脊柱Ⅱ科周炎教授团队创新性应用“MRI椎板线模拟减压”技术,为高龄老人精准减压颈椎困扰,极大改善生活质量。
89岁高龄的涂爹爹平素身体硬朗,近两年却因为手指笨拙,甚至连拿筷子、扣扣子等精细动作都受到影响,不能站立行走,长期卧床。老人曾在武汉市多家医院就诊,均因高龄建议其保守治疗,但疗效甚微,最终选择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脊柱Ⅱ科寻求进一步治疗。
经过脊柱Ⅱ科综合会诊,进行详细体检并结合影像学资料,明确患者存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多节段脊髓受压以及脊髓缺血变性等病理因素,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家属担心高龄手术风险及瘫痪并发症,术前犹豫不决,周炎教授团队经过反复沟通及充分告知手术方式及风险,最终同意手术治疗,拟采用经典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
为确保手术安全及效果,周炎教授团队创新性应用了“MRI椎板线模拟减压”技术。该技术的理念是通过分析术前颈椎MRI检查,利用特定MRI椎板线对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减压效果进行模拟预测,从而制定出精确的减压范围及理想的模拟减压效果。这一创新性的方法不仅确保了手术的精准性及安全性,还大大提高了手术疗效。
周炎教授术前根据涂爹爹颈椎MRI模拟减压,精准定位需要手术减压的颈椎节段,术中手持球磨钻及超声骨刀等精密器械,在狭窄的颈椎椎管上精准地“开凿”了一扇“生命之门”。整个手术过程仅用时1.5个小时便圆满结束,术中出血更是控制在100ml,充分展示了团队高超的手术技巧和对患者安全的极致追求。
术后3天时间,他的手指精细活动能力便得到了显著改善,行走也变得稳健。术后复查核磁显示,脊髓获得了充分的减压及脊髓前后方存在良好的储备间隙,术后良好的功能恢复让涂爹爹及其家人开心不已。
周炎教授表示,“对于多节段压迫、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已成为一种常用的手术方式。然而,临床中一直缺乏预测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减压效果的有效方法,容易出现减压不足或过度减压现象;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龄患者颈椎手术并不是禁区,需要结合患者身体状况及功能需求,个性化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术前做好充分沟通,保障手术安全及疗效”。
为此,脊柱Ⅱ科周炎教授团队创新性提出了“MRI椎板线模拟减压预测颈椎椎板成形术效果的理念”,在临床中应用该创新理念已为大量脊髓型颈椎病及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进行了精准减压手术,获得了同行认可及患者的赞许。
该创新理念通过对脊髓型颈椎病手术适应症、手术方式选择、减压范围及节段、减压效果预测进行定量评分,从而实现了精准施治,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骨科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还在2024年新加坡举办的国际颈椎顶级研究会(CSRS-AP)年会上作为主题演讲向世界展示。
近年来,脊柱Ⅱ科在李亚明主任、明江华教授、马永刚副主任、周炎副主任、陈庆副主任医师等的带领和推动下,从术前系统化讨论及诊断、个体化手术方案制定、术中精准手术操作、术后床旁ERAS快速康复,已完成了多例脊柱外科复杂、高难度手术,并与国内外顶级同行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在颈椎退行性疾病的病理机制及外科治疗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赢得了同行的赞誉和患者的好评。
脊柱Ⅱ科这一创新性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为颈椎外科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完善,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颈椎病患者因此受益。(通讯员 尚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