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主站
  • 学科速递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2025年01月 总第119期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宣传部
    本期责任编辑:邹亚琴
    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硬核”救治突发心脏骤停+急性肺栓塞患者
    发布:重症医学科 时间:2025-02-27
    A+ A-  

    本站讯 51岁的张女士突发心脏骤停、急性肺栓塞,命悬一线之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I科紧急施救,在持续进行2小时心肺复苏的同时,紧急启用“人工肺”——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挽救生命,经历惊心动魄的2小时抢救后,终于将她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1月底的一天,正在病房住院治疗的张女士突发胸口疼痛、神智不清、大汗淋漓,医生紧急救治中,她又突发心脏骤停。病房医护一边紧急实施徒手心肺复苏,同时向急危重症医学中心求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I科钟振通医生立即赶赴现场,紧急实施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措施竭力抢救生命。


    现场抢救后,病情危重的张女士依旧无法脱离生命危险。在场医护当机立断,在持续心肺复苏状态下,将患者紧急转运至重症医学1科。科主任詹丽英教授迅速评估病情,发现患者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持续心肺复苏按压近1小时后,仍未恢复自主心律,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詹丽英教授当机立断,实施VA-ECMO(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抢救生命。

    据介绍,VA-ECMO是一种用于支持心肺功能的机械生命支持系统,尤其在心脏骤停和心源性休克等极端情况下发挥着重要救治作用。在心脏骤停患者中使用VA-ECMO时,关键的目标是确保有效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

    重症医学I科ECMO专家团队立即行心肺复苏下VA-ECMO置管术。置管期间,患者仍出现间断心脏停博,夏文芳教授迎难而上,凭借精湛技术顺利完成VA-ECMO上机。在ECMO辅助下,患者自主心律开始逐渐平稳。

    床边行心脏彩超检查中,詹丽英教授发现患者右心明显增大,考虑急性肺栓塞可能。同时在液体复苏期间,患者还出现双瞳散大、尿崩,以及严重代谢性酸中毒、酮体极高、内环境重度紊乱等症状。

    重症医学I科王常永、柳舟医师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及时调整补液速度、升压药物剂量以及ECMO参数。持续救治24小时后,生命终于出现转归,次日下午4时,患者双侧瞳孔较前缩小,内环境开始好转。

    后续进行的肺动脉CTA检查结果提示,患者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分支广泛肺栓塞,综合评估无溶栓和取栓指征,需要等待生命体征进一步恢复,择机进行介入治疗。

    3天的ECMO辅助下,患者循环稳定,全面评估身体指标后顺利实现ECMO下机。随后,医疗团队减少镇痛、镇静药物,床边行气管切开术促进患者早期脱机拔管。经历1周精心救治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四肢肌力逐渐恢复,并开始自主进食。一周后,该院放射介入科主任胡红耀教授团队为患者行下肢静脉滤器置入术,术后抗凝治疗效果良好。

    接下的治疗过程中,张女士又出现左下肢重度肿胀,关节外科副主任周建林主任医师前来会诊,诊断其为骨筋膜综合征。若不及时救治,会导致筋膜室内的压力增高,进而引起神经和肌肉的缺血坏死。周建林主任医师带领团队在麻醉科医师协助下,高效行左下肢切开负压封闭引流术,术后张女士下肢肿胀好转。

    2月20日,脱离危险的张女士顺利转出ICU病房,得知自己在“鬼门关”徘徊近20天的经历后,她动情地表示,“非常感谢省人民医院的专家们,感觉自己重新活了一次。”

    詹丽英教授表示,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均是导致心脏骤停常见病因,一旦发生抢救成功率极低。此例突发心脏骤停、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成功救治,再次创造了医学奇迹。这要归功于医疗团队紧急采取的ECPR技术,即心肺复苏(CPR)基础上联合体外循环辅助(ECMO),为这位患者带来一线生机。同时,医疗团队及时采用的亚低温脑保护、脑功能维护等ICU集束化管理,减少患者神经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意识障碍,极大程度降低并发症风险,为患者预后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宁亚飞 柳舟)

    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硬核”救治突发心脏骤停+急性肺栓塞患者

    持续2小时心肺复苏+“人工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