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记者王恺凝 通讯员 杜巍巍 10秒生成检查报告、不到1分钟完成一份门诊病历、动动手指就能精准匹配到专家……在DeepSeek+医疗的加持下,科幻小说里出现的“AI医院”真的要来了。
■ 帮助患者精准匹配就诊专家
几乎同一时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本地化部署的DeepSeek R1也正式上线。该院在DeepSeek大模型的基础上,已训练出符合医院特殊需求的垂直模型。目前,智能预问诊、病历智能书写、病情和药物咨询等功能已经上线,门诊智能导诊功能正在做稳定测试,预计一周左右可上线。
“不知道挂哪个科室、看不懂检查报告、医生问诊时间短等患者经常遇到的就诊问题都将有新解法。”据信息中心主任冯辉介绍,病人在就诊前,只要关注“湖北省人民医院”公众号,点进智能导诊功能,可通过收集患者的症状、病史等关键信息,运用算法和医学知识图谱,精准匹配最合适的就诊科室,一键预约挂号,提升就诊的精准度和效率,结合智能预问诊,减少患者的就诊时间。
另外,“武大仁医DeepSeek”医疗智能体已融入智能管理医学知识库,对科研数据进行智能化治理,从而辅助科研教学和临床决策。冯辉表示,作为大模型最新迭代技术,DeepSeek凭借低成本、高性能的AI开发方式,在降低部署门槛的同时,也提高了大模型在医疗行业的应用价值。
■ AI只能辅助而不是“替代”医生
在武汉各大医院纷纷接入DeepSeek的同时,不少医生也开始“尝鲜”DeepSeek。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外科Ⅲ(脊柱Ⅱ科)副主任马永刚向记者分享了他的辅助就诊“使用初体验”。
一位患有先天颈椎畸形,又有多个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的外地患者,曾到国内多家知名医院就诊都没结果。“因为病情太复杂了,专家意见不统一,患者不敢贸然手术。”马永刚告诉记者。
马永刚邀请了神经内科、影像科、脊柱外科专家会诊,形成了治疗方案。秉着对病人负责,他使用了DeepSeek进一步验证这份治疗方案。“很多人找专家看病,看重的就是专家多年行医积累的经验。而AI大模型集成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无数精英的经验。”
随后,马永刚将年轻医生初次写的病历输入DeepSeek,系统给出了一份诊断和治疗建议A;他又把详细的病史、症状、查体输入,DeepSeek给出了另外一份更全面的诊断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建议B。
“B与我们多学科会诊后形成的方案几乎吻合。”马永刚说,按照B方案,他发现还有两个化验没做,虽然不是原则性,但应该会更全面,于是赶紧给患者补做了。随后,马永刚为患者做了手术。患者对手术效果很满意,正在静待出院。
那么,AI会代替医生吗?马永刚明确表示“不会”。“人工智能工具是辅助手段和重要帮手,在治疗过程中最后做决断的还得是医生。”医生要对自己所开具的处方负责,面对复杂病情的综合判断和经验积累以及面对面的人文关怀,也是AI无法替代的。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