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主站
  • 学科速递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2025年01月 总第119期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宣传部
    本期责任编辑:邹亚琴
    胃肠外Ⅰ科:直肠癌术后复发 恐终身挂“粪袋” 32岁陕西女子在汉终于圆了“保肛梦”
    发布:胃肠外Ⅰ科 时间:2025-03-14
    A+ A-  

    本站讯 “如果不是有幸遇到了郑勇斌教授团队,我恐怕真的要一辈子挂着粪袋了!”

    3月12日,直肠癌复发后多方求治无果、最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接受了“极限保肛”手术的陕西西安李女士,来汉复查并成功接受造口还纳手术,一举终结了“终身挂着粪袋的梦魇”。

    得知自己即将可以恢复正常生活后,李女士和家人不禁激动落泪。“感谢郑勇斌教授团队,挽救了我们全家!”

    陕西女子直肠癌复发,来汉求助“保肛专家”

    半年前,西安年仅32岁的李女士因出现反复便血、大便不规律以及便前肛门有下坠感等不适症状,在当地医院被确诊为直肠癌,并进行了肿瘤切除手术。谁知术后仅半年,肿瘤再次侵袭直肠,且位置极低,距肛门不足2厘米,并伴随严重的组织粘连和瘢痕形成。

    辗转多家医院,李女士均被告知“保肛可能性几乎为零”,建议切除肛门并行永久性结肠造口。这意味着:她此后不能自主排便,终身必须随身携带“粪袋子”。这对正值盛年的李女士而言,不仅是生理的打击,更意味着尊严的丧失。“一想到余生要挂着粪袋,我都不想活了。”

    为了寻求既能保命、又能保住肛门的治疗方法,李女士全国各地四处求医。当她从病友口中得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I科主任郑勇斌教授团队在直肠癌“极限保肛”手术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时,她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不远千里慕名来到武汉求诊。

    据悉,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以往40~50岁人群发病率最高,但近年来受不健康饮食、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

    其中,低位直肠癌约占到直肠癌的70%。以往,对超低位直肠癌治疗往往是将直肠和肛门“一刀切”,再经腹部造瘘、在腹壁排便。终身挂着一个造口袋,患者术后往往觉得“生不如死”。因此,在超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上,如何既能达到根治肿瘤、又能为患者保留有功能的肛门,始终是全世界胃肠外科专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I科郑勇斌教授的诊室里,患者的口音各异,病历本上的地址遍布中国版图。他们中有辗转多家医院后被建议“切除肛门”的绝望者,也有通过病友群、网络平台了解到郑勇斌教授团队技术后重燃希望的求医者。从山东到陕西,从天津到海南,无数患者像李女士这样跨越千里慕名而来。

    究竟是什么信念让他们甚至跨越千里来汉求医?那就是:“不仅要活下去,还要有尊严!”

    MDT协作,再一次挑战“保肛极限”

    多年来,郑勇斌教授带领团队、一直致力于在直肠癌根治的基础上,尽最大极限为患者保全肛门,保留排便、排尿和性功能等更多的功能。

    团队长期专注于胃肠道肿瘤的微创及规范治疗,在结直肠癌诊疗方面造诣深厚,擅长“极限保肛术”“基于神经层面指引的直肠癌根治术”及“胃肠发育解剖手术”等前沿技术。

    通过不断钻研创新,团队迄今已成功为数百例直肠癌患者实现“极限保肛”,打破了传统认知中距肛门5厘米以下直肠癌不能“保肛”的传统医学桎梏。在保障肿瘤根治效果的同时,极大提升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也为直肠癌患者带来了更多生的希望与尊严。

    面对李女士这一复杂病例,郑勇斌教授团队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MDT)。影像学评估显示,李女士此前接受过新辅助放化疗和手术治疗,盆腔解剖结构紊乱,肿瘤与周围神经、血管紧密粘连。如果再次手术,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肛门功能或导致大出血。

    为了满足李女士强烈的“保肛”意愿,郑勇斌教授团队结合其病情及身体条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完善的术前评估,同时着重加强对李女士的人文关怀。

    5个月前的手术中,在麻醉科团队的保驾护航下,郑勇斌教授手术团队采用腹腔镜技术,精细分离原手术部位的粘连组织,完整切除肿瘤及受累肠段。同时运用郑勇斌教授在国内首创的“保肛秘籍”——腹腔镜下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技术,保留肛门内外括约肌复合体,并依托“神经层面指引”理念,最大限度保护李女士的盆腔自主神经功能。

    术后,病理检查提示:标本切缘阴性,未见癌细胞残留,李女士的这场“极限保肛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随后,郑勇斌教授团队为其制定了包括生物反馈治疗和盆底肌锻炼在内的个性化康复方案。术后第5天,李女士即开始肛门功能训练并逐步康复出院。

    3月上旬,术后5个月,已基本从手术中康复的李女士,满怀期待回汉复诊。郑勇斌教授对其检查发现,患者肛门收缩力恢复正常,对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够自主控制,盆底肌功能也恢复到了4级,排尿功能与性功能未出现明显受损。

    郑勇斌教授团队随即为其实施了肠造瘘造口还纳术,彻底让李女士摆脱了“粪袋子”的梦魇,也让她重获新生。

    “只要有一点机会能保住的肛门,我们一个也没放弃”

    “这些年来,只要有一点机会能保住的肛门,我一个也没放弃!”面对李女士及家属的千恩万谢,这位被患者亲切称为“保肛”医生的郑勇斌教授,倍感欣慰。

    郑勇斌介绍,人们通常把在狭窄处做成复杂的场面或事情称为“螺狮壳里做道场”,在众多肿瘤手术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正是典型如此。一台不保留肛门的常规直肠癌根治术,一般2-3小时就能完成;而极限保肛手术做下来,往往需要七八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像李女士这样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我们在全国率先创新采取腹腔镜下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既能根治性切除肿瘤、保留肛门,还能做到腹部没有长切口。”郑勇斌介绍,肛门括约肌分为内外两层,而外括约肌主要维护肛门最主要的功能。ISR手术就是从内外括约肌中间分离,通过切除部分或全部内括约肌以完全切除肿瘤,并保留完整的外括约肌、以保留控便功能。

    郑勇斌表示,通过ISR手术,直肠癌保肛手术不再取决于肿瘤距离肛门多远,“我们甚至可以一直走到肛门齿线下面2个厘米。”在郑勇斌教授团队精益求精的努力下,只要肿瘤未侵犯肛门外括约肌、肿瘤分化相对较好、术前肛门功能良好的患者,都可以“如愿以偿”保住肛门。再加上现在治疗理念的进展,还可以通过术前放化疗和免疫治疗,让肿瘤缩小,创造出保肛机会。

    5厘米、3厘米、1厘米,甚至肛门齿线外0.5厘米:郑勇斌教授团队毫厘必争,用医者匠心不断挑战“保肛”极限,为的是“根治”病灶的同时,将“保肛”做到了极致,让“保肛”还是“根治”的这道单选题变成双选,甚至多选,尽最大可能保存患者的生活尊严。

    从黄鹤楼下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出发,郑勇斌教授团队用一把柳叶刀,为天南海北的直肠癌患者划出了生命与尊严的界限。在这里,技术的高度与医者的温度交织,让“极限保肛”不再只是医学奇迹,更成为无数家庭重燃希望的新起点。正如一位患者留言:“感谢你们,让我们不必在‘保命’与‘尊严’之间做选择。”

    郑勇斌教授也提醒市民,直肠癌早发现、早治疗,预后会比较好,患者5年生存率也会大大提升。市民如发现自己有大便带血等异常,应及时就医排查。(通讯员 邹亚琴 刘樱)

    胃肠外Ⅰ科:直肠癌术后复发 恐终身挂“粪袋” 32岁陕西女子在汉终于圆了“保肛梦”

    3月12日,直肠癌复发后多方求治无果、最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接受了“极限保肛”手术的陕西西安李女士,来汉复查并成功接受造口还纳手术,一举终结了“终身挂着粪袋的梦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