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一根特殊的可吸收倒刺缝合线,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的精准操作下,为34岁的重度鼾症患者刘先生架起生命通气的“悬索桥”,术后复查显示,其睡眠呼吸暂停次数从每小时50余次降至个位数,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从事IT行业的刘先生长期受夜间打鼾困扰,近一年来出现晨起口干、白天嗜睡、血压升高等症状。他慕名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咽喉科就诊。韩继波副教授在与刘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全面的体格检查后,建议他进行睡眠呼吸监测。
监测结果让人忧心不已:在睡眠期间,刘先生每小时发生50余次呼吸暂停,最长暂停时间达68秒,血氧饱和度最低降至危险的72%。他被确诊为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合并重度低氧血症。
“这种病症就像夜间反复发生的‘窒息’,患者整夜处于缺氧-觉醒的恶性循环中。”韩继波解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导致的间歇性缺氧会引发全身炎症反应,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这正是刘先生的高血压难以控制的根本原因。研究显示,未经治疗的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10年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较常人增加3.8倍。
面对刘先生上气道多平面阻塞的复杂病情,韩继波副教授团队决定创新采用治疗鼾症的新技术——“腭咽成形术(UPPP)联合倒刺线软腭咽侧悬吊术(BRP)”。术中,医生将“延迟吸收倒刺线”精准植入软腭深层组织,通过力学悬吊原理、重塑气道结构。术后的复查显示,刘先生的呼吸暂停次数从每小时50余次降至个位数,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未服药情况下血压稳定在120/80mmHg。
“传统鼾症手术,存在组织回缩导致疗效下降的缺陷。”韩继波介绍,“腭咽成形术(UPPP)联合倒刺线软腭咽侧悬吊术(BRP)”的新术式,通过一根小小的“延迟吸收倒刺线”可维持持续的牵引力,确保新形成的气道结构在瘢痕修复期保持稳定,使软腭平面的鼾症外科手术有效率提高近20%,为更多鼾症患者选择外科治疗提供了选择。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咽喉科负责人王燕介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具有潜在致死风险的疾病,危及全身多个系统,除了深度影响患者睡眠质量,还会增加高血压、房颤、心脑血管粥样硬化、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据统计,中国目前约有6600万重度OSA患者受到疾病的持续影响。
夜间打鼾伴呼吸停顿、晨起头痛、日间嗜睡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报警三联征”。专家强调,多导睡眠监测(PSG)是诊断金标准,建议高危人群尽早筛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咽喉科建立的“问诊-初筛-精查-治疗”一体化诊疗模式,已将确诊周期从平均2周缩短至2天。
王燕介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咽喉科在国内较早提出多平面干预、个性化微创治疗的理念。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电子鼻咽喉镜、睡眠呼吸监测及药物诱导睡眠内镜等检查,准确判断阻塞平面,明确造成阻塞的原因和程度,从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轻度患者采用口腔矫治器+行为干预,中重度患者根据解剖特点选择手术或呼吸机治疗。近五年开展的2000余例手术中,复杂气道重建手术占比达3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国际报道水平。
2025年3月21日是第25个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睡眠,优先之选”。王燕提出以下健康睡眠建议:成年人应确保每晚睡眠时间为7至9小时,就寝时间不宜迟于23时;对于BMI指数达到或超过25kg/㎡以及颈围超过40cm的鼾症高风险人群,建议进行睡眠呼吸监测;可在睡眠期间使用智能手环监测血氧水平的变化。若发现血氧饱和度低于90%,应尽早就医;确诊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应遵循专科医生的指导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术后应每年进行一次睡眠监测的复查。(通讯员 刘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