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2025年4月11日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我院神经内科II科举办了主题为“关爱帕金森病患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科普讲座及义诊公益活动。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董红娟教授和帕金森病专科医生尹波副主任医师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现场互动热烈。
“医生,我最近头抖得厉害,是不是得了帕金森病?”这是门诊中患者常问的问题。董红娟教授指出,头抖≠帕金森病,需结合症状综合判断。导致头抖的因素较多,了解“头抖”的分类和原因对于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董教授介绍了帕金森病的典型震颤特点——静止性震颤,患者放松安静时手指“搓丸样”动作,即手指像搓药丸一样有节律抖动,活动时减轻(如拿杯子时手不抖,放下后又抖)。帕金森病的震颤通常从一侧上肢的远端开始,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及对侧上、下肢,最后可能累及到下颌、口唇、舌头及头部震颤。其他可能导致头抖的疾病如特发性震颤,又称原发性震颤,震颤特点是动作性或姿势性震颤,主要表现为对称性累及双侧上肢远端,通常在手部活动(如拿东西)时加重,饮酒后可能暂时缓解;特发性震颤可逐渐加重,出现下肢震颤、头部震颤、口面部或声音震颤;头部震颤通常于手部震颤发生的数年后出现,然而从头部扩散到手部震颤的现象相对少见。特别需要鉴别的是肌张力障碍性头震颤,这类疾病往往伴有头颈部的异常运动和异常姿势,如头颈扭转、后仰或侧倾等,肌张力障碍性头震颤的治疗首选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在改善头颈姿势的同时,头部震颤同时也得到缓解。除此之外还有甲亢、药物副作用(如哮喘药、抗焦虑抑郁药物等)也可能引起头抖动。除了上述几种因素引起外,生理性震颤不容忽视,在情绪紧张、焦虑、恐惧、愤怒、精神压力过大的情况下,正常健康人也可能出现头部震颤。
董教授强调”头抖”不一定是帕金森病,需要评估震颤的类型,结合患者的其他伴随症状如是否存在运动迟缓、肌肉强直等综合判断。震颤的表现多种多样,病因也比较复杂,若患者出现头部不自主的抖动,建议就诊神经内科,进行规范的评估及相关检查,早诊断,早治疗。对于难治性震颤,可以行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
尹波博士介绍了帕金森病的全程管理,从患病早期到晚期如何科学应对。尹波博士强调,帕金森病需长期、个体化、多学科协作管理,并且需要家属的长程陪伴。不同阶段治疗重点不同,康复运动及对非运动症状进行调节始终贯彻全程:1.早期阶段:控制症状,延缓进展,首选口服药物,同时也要对非运动如情绪障碍、睡眠障碍、便秘等进行干预,并且可以配合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疗法改善症状;2.中期阶段:患者运动症状会进一步加重,并出现运动并发症,此时需优化口服药物,针对不同的运动波动或异动症调整药物的剂量及种类,该阶段也是评估是否可进行DBS手术的时机;3.晚期阶段:患者严重运动障碍,往往需要助行器才能行动,而痴呆、幻觉、妄想等非运动症状会更明显,但此时期对药物治疗反应往往不佳,治疗困难,对于吞咽困难,肺炎等并发症需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尹波博士指出,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帕金森病的长程管理的关键的在于个体化治疗、定期随访、生活方式干预和患者及家属教育。
此次科普教育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头抖”与帕金森病的区别,使患者及家属能早发现、早就医、早诊断、早治疗,并且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到如何应对疾病不同时期的变化。最后董红娟教授总结道:“帕金森病虽无法根治,但早期识别,科学管理能大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和家属要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