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四月的春光中,知音汇聚,科创的浪潮在汉江之畔澎湃。2025年4月12日,“2025年湖北武汉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眼生物材料专委会学术会议”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隆重开幕。
本次学术会议由湖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眼生物材料专业委员会、武汉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眼生物材料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眼科共同承办。会议吸引了国内眼科领域的顶级专家齐聚,共同探讨眼生物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进展,为推动眼科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开幕式上,武汉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李平湘教授发表了致辞。李平湘教授对会议的盛大开幕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并向出席的各位专家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他强调,眼科生物材料的发展历程实质上是人类与光明对话的历史。随着光敏水凝胶实现了视网膜神经元的功能性再生,以及自适应性人工玻璃体成功解码了眼内微环境的动态平衡,我们更加明确地认识到:眼科领域的突破绝非单一技术的演进,而是多学科共同进步的体现。目前,眼科材料的创新正经历着从“替代修复”向“功能重建”、从“被动干预”向“主动调控”的范式革命。
湖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长沈波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生物材料在当今时代已超越了单一医疗工具的角色,成为推动精准医疗革命的前沿动力。技术创新正以“交叉融合”的态势重塑眼科诊疗的新范式。
湖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眼生物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眼II科主任杨燕宁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眼科生物材料领域迎来了爆发式的发展。无论是感染性眼病的精准治疗,还是视神经再生、角膜替代等重大难题,材料的创新正成为突破的关键。希望通过本次学术会议,聚焦眼生物材料的前沿技术与临床转化,共同探索更优质、更符合中国人生理构造的生物材料。
在学术交流环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晋秀明教授就《生物工程角膜的现状和展望》这一主题,分享了其团队在角膜生物工程领域的深入研究。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周庆军教授以《角膜修复替代材料的发展与应用》为主题,提出了角膜成分修复替代的科学可行性,并从角膜上皮、基质以及内皮三个层面,详尽介绍了替代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情况,为眼科领域贡献了前沿的科学视角。
北京医院戴虹教授深入探讨了《手术机器人辅助视网膜下注射的操作实验》,详细阐述了手术机器人的特性及其优势,并探讨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同时分析了人工智能与眼科临床操作之间的关联。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陈百华教授介绍了一项新技术,该技术采用无菌塑料保护套作为临时角膜补片,适用于角膜移植等复杂手术。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杜利平教授以《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手术治疗》为主题,发表了学术报告。在报告中,他分享了其研究团队的调查结果,指出高度近视的往往会导致一系列视网膜病变的出现,其中包括近视性黄斑劈裂等牵引性黄斑病变MTM。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贺涛教授就《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异常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了深入分享。他详尽阐述了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特征及治疗策略,并特别强调了糖尿病患者在术后需警惕神经麻痹性角膜炎的风险。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张虹教授以《林林总总 青青白白》为主题,深入探讨了青光眼的核心问题——房水循环通路的障碍。他指出,青光眼外引流手术的主要目标是建立房水引流通道,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借助特定材料来维持通道的开放。在此过程中,支撑材料经历了从不锈钢到PMMA再到水凝胶的不断演进。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杨燕宁教授发表了题为《“智”影寻微——AI助力ICL术前评估》的演讲。当前屈光手术的术前检查流程繁琐,并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手工操作,这容易导致人为误差的产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数据测量的客观化,整合患者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这对于精确选择手术方案以及评估患者术后远期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万珊珊教授在《专题会---谈"缘"浅or深?》中以三个典型病例为引,深入讲解了免疫相关性边缘性角膜病的概念、周边角膜特点,以及多种相关角膜病变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式,为与会者提供了前沿实用的医学知识。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林英教授分享了《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诊断与鉴别》,通过展示四个典型案例,详细阐述了在临床实践中迅速识别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周雄武教授就《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周雄武教授强调,手术切口的制作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疾病的具体情况。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赵晓辉教授就《中国成人白内障摘除指南》进行详细解读。赵晓辉教授从术前评估与决策、人工晶体选择、手术技术以及术后随访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沈吟教授以《遗传性视网膜病诊断后的治疗》为题做学术分享,沈吟教授详尽阐述了针对不同阶段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治疗策略,其团队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成功构建了一种新型微生物光敏蛋白,该蛋白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失明患者的视觉能力,其研究成果预计将对临床眼科患者的治疗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常枫教授分享了《硬性角膜接触镜材料的“硬”实力与“软”突破》学术报告,介绍了全球范围内角膜接触镜的数量、类型偏好等使用情况,并对中国角膜接触镜的使用概况进行了阐述和比较分析。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陈震教授在题为《前后夹击》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后巩膜加固术的发展历史、适应症、作用机制、手术材料选择,以及并发症应对策略,并探讨了该术式与其他手术的组合应用及最佳时机,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全面指导。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杜磊教授发表了题为《PCV合并PED及出血的治疗策略》的报告,详细阐述了在临床实践中诊断多发性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标准及其临床分型,并展示了2020年亚太地区最新的共识。此外,教授还介绍了国际上在治疗出血方面所采用的多种治疗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郭竞敏教授在《永久性泪道旁路置管材料选择与展望》的报告中,全面阐述了泪道旁路手术的重要性和适应症,详细介绍了手术路径、置管选择以及不同材料的优缺点。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朱研教授分享了《湿态生物羊膜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朱研教授介绍,青光眼术后伤口愈合的全过程分为凝血块形成期,增值期,肉芽肿期,瘢痕形成期,通过羊膜这种调控手段可以将整个过程延长至术后3~4周,甚至1—2个月。
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杨万举教授为与会者详细介绍了《飞秒激光辅助角膜基质透镜植入联合角膜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的手术方法,该术式特别适用于角膜较薄且病情仍在进展的患者。
杨燕宁教授担任闭幕式主持人,向所有参与授课的专家、眼科同道及工作人员表达了诚挚的感谢。本次会议聚焦于眼生物材料的最新进展以及眼科领域的热点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各位专家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呈现了精彩的学术讲座和病例研讨,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她期待通过此类交流平台,能够进一步推动眼科技术的创新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会议现场,专委会宣布启动了“长江眼材料创新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重点攻克生物材料降解速率调控、智能材料-神经接口等五大研究方向,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眼生物材料研发基地。(眼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