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恩峰感言】:“我做的只是很平凡的小事,垫钱只是建立医患信任的一种方式,武汉绝不止我一个‘垫钱医生’,很多医生比我做得更好。”
本报“垫钱医生”连续报道引起武汉各大医院医生强烈反响。昨天,武汉众多医生纷纷感言,称“平等、医术、透明、理解”是医患之间信任的基础。
●关键词:平等
董念国 (武汉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年为150多人成功“换心”)
心血管外科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医患沟通、相互信任至关重要。
医生与患者是平等的,医护人员不能因为掌握医疗资源而凌驾于患者之上。要对患者保持尊重、诚信以及同情;医生要掌握患者病情、手术效果、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医疗费用、社会关系、心理状况、受教育程度,保持耐心,愿意倾听患者及家属的倾诉。当然,作为医生,首先要提高自身医疗技术水平,确确实实为患者治好病才是根本。
●关键词:医术
赵苏(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武汉首位踏入“非典”隔离区的呼吸科医生,共为两万患者做纤支镜治疗)
医患之间如何取得信任,重点就是责任和技术。具体来说首先要对每一位患者负责,看病要专心、服务要上心、治疗要讲良心、给患者信心。然后拥有过硬的医疗技术,才能让患者真正放心。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只有医患双方彼此信任才能更好地共同抗击病魔。
陈谦学(武大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武汉市第三届“我心目中的好医生”)
对于宋主任的做法,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也曾经有过借钱给患者做路费的经历。医生要以病人为中心,不以疾病为中心。由于医学技术及条件的限制,难以治疗或治疗效果不满意,要和病人及家属充分沟通。一是病人有知情权,二是医生有告知义务,同时要保护患者的隐私。只有这样,良好的医患关系才能建立和形成。
●关键词:理解
金雅磊 (中南医院综合医疗科副主任医师,她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医生心里话”,受到秦伯益院士的来信赞叹)
只要真正站在患者角度为他们考虑,九成以上患者的依从性都很不错。我的病人以老年人为主,只要需要我也会留手机号。检查当天没法出结果,子女拿结果后,打个电话问我一声有时就不用再跑冤枉路。医生也是人,也需要患者理解。患者要相信医生会竭尽所能,可医学并不是万能的,“花了钱就一定要治好”,这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实现。
朱朝辉(武汉协和医院(西区)泌尿外科主任,开通个人网站服务患者,6年点击量达850国家级人才次)
在现行医疗体制下,如果医疗费用过多,服务态度生硬粗暴,专业技术不精,一旦出现并发症或死残病例,纠纷难免。“换位思考,临床无小事”是我查房时经常告知研究生的几句话,工作15年我没有一起医疗纠纷,我总结就是要平等对待病人,理解病人,尊重病人,确实有些医效不满意的,99%的病人及家属是可以理性对待的。
●关键词:透明
王晓慧(市五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武汉市第三届“我心目中的好医生”)
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用心、真诚,绝大多数患者是能感受到的。医生对患者要做到信息透明,也要讲究方法,因人而异,尽量用他们能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让患者感到你在为他考虑。我一般会将要做哪些检查、后果、费用都提前告知患者,让他明白医生每开一项检查都是有理有据的。
边俊梅(市三医院光谷院区儿科主任,武汉市第三届“我心目中的好医生”)
医患信任需要一个过程。面对生病患儿焦急的家属,首先要认真倾听家长的叙述,仔细体检患儿。医生认真的态度能取得家长的信任。对于治疗方案,又能治病又能满足家长要求的我会尽量采纳,如不能采纳就耐心说明原因。家长对医生放心了,下次就诊就会很配合,对你的信任感就会加强。(记者王恺凝 伍伟 通讯员杨璠 杜巍巍 高婷 高翔 马遥遥 韩悦 樊颖)
武汉晚报讯(记者王恺凝 伍伟)阿里公益奖励“垫钱医生”宋恩峰两万元(见本报10月10日4版),昨天,宋恩峰决定从他的患者中选择10位家庭困难的病人,每人给予2000元资助。
《武汉晚报》记者将“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证书交给宋恩峰(通讯员 谭毅 摄)
据悉,阿里公益已将两万元奖金打到宋恩峰的个人账户。昨天,宋恩峰拿到本报联合阿里公益颁发的“天天正能量”特等奖证书,他当场决定全部捐助给困难患者。他说:“这十年来我只是垫钱,不是捐钱,况且绝大多数患者都还钱了,所以我不能要这笔奖金。”宋恩峰接着说:“以后碰到差钱的患者,我还会用自己的钱垫。”
“宋医生心里装的全是患者。”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工作人员说,10年的坚持,让他们看到了一个平凡医生的伟大,也让他们体会到信任和爱的力量。“宋医生让我们感动的不仅是他的医术,更是他对病人视作朋友和亲人的态度。我们相信病人的感恩和信任也是让宋医生坚持和付出的原因。爱是相互的,信任也是。我们希望可以有更多这样温暖和感动我们的正能量故事。”
时评:面对医患关系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
医患关系一直是社会转型期热点中的热点,我们已经惯于给它加上一个形容词,定义为“紧张的”。但凡出现新的医患事件,无论好坏,总要将“医患关系紧张”作为大前提来加以反衬或者佐证。然而“关系紧张”,究竟是因还是果呢?很多时候,我们都无形中把它认作不证自明,由此出发来看待和想象医患关系。
但是事实证明,医患之间并不是如此“紧张”的。好医生很多,懂得尊重、配合医生的患者也很多。乡村卫生所有王华那样扎根基层的医生,社区医院有王争艳那样花小钱治好病的医生,大医院里有宋恩峰那样主动垫付费用的医生,以及每年武汉在评选“我心目中的好医生”中涌现出的那么多优秀医疗工作者……他们的存在,喜欢并信赖他们的患者的存在,不就是医患良性互动的有力证明吗?
负面案例固然有,却不能令我们遮蔽双眼,选择性地忽略掉医患关系所具备的多面性。当我们谈论医患关系时,我们常会谈论医生的医术与医德,谈论医院的规章制度,谈论具体的政策和医疗体制,这些东西直接或间接地塑造了目前的医患交流模式;我们其实也该谈一谈,为数众多的医生个人,分散在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中,怎样不约而同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的持久付出,不断的探索钻研,不断的寻求方法让病人得到更好的服务。这是他们作为医生的自我实现,也是对医者高尚情操的存续。
若要用一句医学界的格言来概括,那就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三个阶段,一步一境界。治疗效果总是被视为一个评价医生的硬指标,可是医生不是万能的,他对病患的意义,更体现在帮助和安慰上面。无论是宋恩峰也好,王华也好,王争艳也好,以他们为代表的医生群体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行。与其说这是医生个人的医德,不如说这是医生职业特有的人性关怀。
良好的医患关系,需要人性关怀的充分释放与回馈,对双方而言均是如此。我们的制度有不足,制度运转中的个人却拥有很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当我们谈论医患关系的时候,多从个人如何作为入手,而不被思维定势裹挟,相信会更有现实意义。(林坤)
来源:2014年10月12日 《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