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光明,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诊疗中的创新探索。肖璇,眼耳鼻喉医院院长。
脑中风让人失去行动,眼中风却能在九十分钟偷走光明。一提到中风,人们总是想到肢体的瘫痪乃至死亡,但是有一种更为凶险的中风却是藏在人体最精细的器官眼睛里,俗称眼中风。它与脑中风的本质相同,都是血管"堵住"引发的灾难,致盲率高达80%,超过9成的患者最终视力不足0.05,几乎等同于失明。
而更为残酷的是黄金救治期仅为1.5至4.5个小时,许多的患者因为传统诊疗流程的繁琐而错失视力。面对这场争分夺秒的战役,我们突破了传统治疗的局限,在湖北省率先采用"超选择眼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新技术。
简单来说就像为血管配备了一位精准的"导航员",通过微创的导管直达堵塞的视网膜中央动脉,快速溶解血栓,让血流瞬间"重启"。这项技术创下湖北首例成功案例,曾让一位患者的视力从仅存光感奇迹般的恢复至0.6,创造了视力的重生。
后来结合先进的非侵入式经颅磁刺激技术,开展脑机接口神经损伤修复新型治疗方法,提升患者的视力预后,促进RAO已失明患者视觉重建。目前我们团队救治的眼中风成功案例已经居全国首位,技术成果登上国际权威期刊,让世界看见中国医疗的"硬核突破"。
医学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救急",更要"防患于未然"。我们发现一根导管的异常背后可能隐藏着眼梗、心梗、脑梗等诸多的风险。为此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眼卒中)出发,探索眼-心-脑泛血管疾病发病机制。
团队自主研发高光谱的眼底相机,结合人工智能分割不同血栓类型的图片信息,机器学习自动识别不同血栓类型,再通过人工智能分析视网膜影像,提前锁定高危人群,筛选眼-心-脑泛血管疾病早期标志物,并研发诊疗的试剂盒,眼睛从此成为全身健康的"哨兵站"。
医学是理性的技术,更是感性的艺术。科研的终极意义是让每一双眼睛都能继续凝视人间烟火。见证岁月长情。
医学是理性的技术,更是感性的艺术。科研的终极意义是让每一双眼睛都能继续凝视人间烟火。
报道链接:
荆楚大医生:医工交叉科技创新系列短片——《争夺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