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主站
  • 媒体聚焦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2025年01月 总第119期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宣传部
    本期责任编辑:邹亚琴
    《武汉晚报》:肾内科专家历时8年搞发明
    发布:党委宣传部 时间:2016-12-13
    A+ A-  

        记者胡方园 通讯员高婷 

        一位肾内科专家除了每天忙于工作,还一心搞发明。8年来,他查阅无数资料,奔走各地,多次自我否定。近日,这项名叫“王氏钳”的发明终于诞生,该发明攻克了困扰医学界多年的难题,有效地解决了腹膜透析导管反复漂移的现状。这不仅得到业内高度认可,还获得500万元的民营企业投资。这位医学界的“发明人”就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肾内1科主任王惠明教授。

     

        下定决心破解难题

        记者拿起这个白色的“王氏钳”,掂在手上觉得重量比较轻,像一把特制的剪刀。

        值得注意的是,“剪刀”上有个特制的小孔,“这就是用来穿线,以此固定导管。”王惠明告诉记者,2008年,他开始负责科室腹膜透析中心,接诊的42岁张女士已是第三次复查,“位置又变了!”置入的导管多次异位,一次次划开长达6厘米的伤口进行置管手术,换位思考后他觉得不是滋味。

        像张女士这样的病人,王惠明在临床并未少见。据他介绍,腹膜透析有利于保护残余肾功能,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但传统的腹膜透析置管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还容易出现多次漂管等情况,严重打击患者信心,“有些医院统计的漂管发生率甚至高达30%!”

        王惠明首先尝试将手术切口扩大一倍接近膀胱位置,在此位置将导管缝合固定在腹壁上,虽然避免了漂管,但手术的难度、患者巨大的创痛让他很快否定这种方案,改为上下两个切口,在主切口下方再开第二个切口进行导管缝合固定。这种方案虽然减少了难度和创伤,但他觉得并不理想。自那时起,王惠明暗自下定决心,查阅了大量资料,补充机械力学知识,比较各种工具的构造以启发灵感。

     

        推翻试验多次改进

        2009年,王惠明开始尝试第一个手术工具:针式腹膜透析导管固定器。穿刺针长达18厘米,使用时穿刺角度过小,王惠明操作时觉得不顺畅,甚至针也会出现弯折变形的情况。

        2013年底,王惠明在临床给病人做深静脉置管手术时,突发灵感。设计方案后,他马上联系上海一家公司,经反复改进,一个不锈钢材质的钳子终于做好。为了更加稳定,他将固定线换成高强度的聚酯线,将组织缝合固定法改为组织侵入固定法。

        2016年7月,他到农村找养猪场以每头1000元的价格,找农场主买了6头专做实验的猪,在汉口一家宠物医院开始新的尝试。骄阳似火的夏天,汗水浸湿了王惠明的衣服,猪的臭味弥漫了整个手术室。王惠明说,给猪打麻药,剂量不好掌握,第一头猪就注射失败后不停挣扎。掌握了经验后,王惠明将剩下的5头猪,分为两组做对照实验。一周后,5头猪的X光片显示,置管位置没有移位,带管生存情况良好。王惠明8年的付出终于看到曙光。

     

        试验成功后首位病人获益

        2016年10月中旬,57岁的刘先生成了这项发明的首位获益者。

        刘先生是一位尿毒症患者,2年的血液透析出现血管通路功能障碍,需改为腹膜透析。王惠明用微创置管、微创固定的办法,精确置管。手术时间由2小时缩短到40分钟,刘先生在手术里立刻下床,轻松走回病房。

        据了解至今已有6位患者成功接受了腹透置管微创手术。王惠明的“王氏钳”开始在业内传开,多家单位要求学习引进这项技术。一个民营公司了解后,愿意投资500万进行成果转化。

        医生的发明之路是无止境的。8年来,王惠明不顾资金、生计等困难,一门心思搞发明。目前,这项成果已在国际核心期刊SCI等杂志上发表,并在国内各种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说。

        在医院申请专利的医生不少,但投入生产的产品却寥寥无几。王惠明向记者透露,他将批量生产低成本的“王氏钳”手术包,撰写使用指南,让这项发明更好地被临床使用,让更多患者受益。

     

    报道链接:肾内科专家历时8年搞发明

    《武汉晚报》:肾内科专家历时8年搞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