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副刊讯(记者郑晶晶 通讯员杨璠)呼吸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它可以毫不费力地自然完成,通常并不引起人们注意;呼吸又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人生不可离之须臾,毕生要重复亿万次。
然而,随着大气环境污染、吸烟等多种因素,呼吸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尤其是老年人。都说呼吸病患者的事儿无小事,呼吸科疑难杂症特别多,永远存在未知数,因此做一名优秀的呼吸科医生不容易。
作为湖北省呼吸病学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陈国忠接诊了数以万计的慢阻肺患者,对这个被称为生命的“沉默杀手”的疾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多年来,他和团队成员做了大量工作,致力于让更多患者重视慢阻肺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呼吸内科医生不好当
陈国忠1984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现武汉大学医学院),从医已有32年。呼吸科疾病发病率非常高,疑难杂症又特别多,永远存在未知数,加上诊疗技术飞速发展,因此,陈国忠深感做一名呼吸内科医生“既光荣又不容易”。
为了尽量多给患者解答疑惑,即使身为科室主任,陈国忠依然保持每天提前一刻钟上班的习惯。不坐诊的时候,他从早上7点45分开始查房,常常一直进行到中午。
68岁的张平(化名)爹爹抽烟40多年,近期因多走几步路就咳嗽、喘气去附近医院求诊,被诊断患上慢阻肺,治疗了3个月改善不太明显。家人带他慕名找到陈国忠,陈国忠发现张爹爹已是慢阻肺中期。经过谈话他了解到老人烟瘾太大,一直戒不下来。陈国忠一番耐心沟通讲解后,张爹爹知道了厉害关系,加上陈教授为其制定系统的戒烟和治疗方案,一段时间后,老人感觉体力明显好多了,现在不仅能跳广场舞,还能爬山,“感谢陈主任,是他让我的生活质量大大改善。”张爹爹激动地表示。
一直提倡“治疗要前移”
每年在门诊,陈国忠能接诊2000名左右的慢阻肺患者,大多数都是中晚期。据他介绍,慢阻肺的终末期治疗困难,药物虽有用,却不可逆转肺功能的下降。据世卫组织估计,全球每分钟就有5个人死于该疾病。尤其让人痛心的是,由于早期慢阻肺症状并不明显,公众对此认知不足,导致很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陈国忠介绍,慢阻肺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很关键,这一阶段是疾病进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治疗效果最好的时期。多年来,他带领团队不仅致力于研究慢阻肺的发病机制,且一直呼吁“治疗要前移”,即不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慢阻肺的中晚期治疗上,而是要提高老百姓的认识,对慢阻肺进行早防早治。
为此,他组织科室成立病友会,在慢阻肺患者中进行健康教育;他还提倡肺功能早期必查,如有长期大量吸烟史或者有环境有害物质接触史、并有咳嗽咳痰、气促或呼吸困难、喘息胸闷症状之一,可能已患上慢阻肺,建议到医院做个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简单、无痛,短时间内即可完成。
同时,他也希望各级诊疗部门等都能普及肺功能检查,并且能够提高所有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这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以中晚期慢阻肺患者为主的状况,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报道链接:生命源于呼吸之间——呼吸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