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主站
  • 媒体聚焦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2025年01月 总第119期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宣传部
    本期责任编辑:邹亚琴
    《湖北日报》:给大脑装上"起搏器" 战胜"沉默杀手"帕金森
    发布:党委宣传部 时间:2019-01-30
    A+ A-  

        湖北日报讯(记者胡蔓、通讯员杜巍巍、邹亚琴)1月29日上午9时30分,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病房,帕金森患者王阿姨颅内的一台精密脑起搏器正式开机:短短几分钟内,她双腿震颤、四肢僵直的症状得到极大缓解,整个人立即轻松自如了。

        51岁的王阿姨11年前就被确诊为帕金森病。刚开始她只是左脚有些抖动,随后,两只脚都不听使唤,四肢也逐渐僵直。尽管一直吃药控制,但药效维持的时间越来越短,几乎失去自理生活能力。“这种感觉非常难受,没这病的人,想象不到其中的痛苦!”王阿姨说。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刘宝辉副教授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被称为“沉默杀手”或“不死的癌症”。开始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如双手震颤,肢体僵直,到后来慢慢发展为无法行动、不能自理,最终只能坐在轮椅上或卧床度日。数学家陈景润、拳王阿里、作家巴金等都曾受其折磨。据世界帕金森协会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共有570万名帕金森病患者,而中国患病人数约270万,已成为“帕金森病第一大国”。

        作为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早期服药有良好疗效,但只有4至5年的药物“蜜月期”。此后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药物副作用和并发症,加大药量也无法达到更好疗效。外科手术成为后续治疗的较好选择。

        经过详细的评估,刘宝辉副教授推荐王阿姨接受脑起搏器植入手术。脑起搏器是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BS)的俗称,是一种直接作用于神经中枢的人工装置,系中国自主研发。通过埋植于胸前的脉冲发生器向植入在大脑特定靶点的电极发放弱电脉冲,刺激脑内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抑制引起帕金森病症状的异常脑神经信号,从而消除因帕金森病导致的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等运动失能症状。脑起搏器植入后通常能持续工作20-30年,现已成为帕金森患者药物“蜜月期”结束后首选的成熟治疗方式。依照维持脑起搏器的电池使用寿命不同,费用从11万到25万不等。

        1月24日,在陈谦学主任与田道峰教授的支持与指导下,刘宝辉副教授团队为王阿姨实施脑深部电刺激手术,将电极成功精准植入王阿姨丘脑底核处。经过5天的术后恢复,脑起搏器正式开机并完美发挥功效。王阿姨的症状不仅得到极大改善,日常用药量也减少一大半。

        刘宝辉副教授介绍,脑起搏器并不破坏大脑结构,是一种可逆、可调节的治疗方法。除了帕金森病,脑起搏器还可以用来治疗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强迫症、癫痫等一系列疾病,有效提高病人生命质量。医生提醒,帕金森病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近年来也有年轻化趋势。如果一旦出现手抖、身体僵直、面瘫、运动障碍、嗅觉迟钝等早期症状,应及早就医。

     

    报道链接:

    《湖北日报》:给大脑装上"起搏器" 战胜"沉默杀手"帕金森

    大楚网:给大脑装上"起搏器" 战胜"沉默杀手"帕金森

    长江日报:大脑装上“起搏器”, 帕金森阿姨不颤了

    《湖北日报》:给大脑装上"起搏器" 战胜"沉默杀手"帕金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