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月28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手术室里传来一阵读诗声。
平卧在手术台上的是50岁的孝感人王先生。今年3月初,他被查出左额叶处有一脑胶质瘤。由于肿瘤靠近语言区,医生采用“术中唤醒”的方式,在尽可能多的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护大脑语言功能区不受损,让他术后仍能正常的生活。
王先生回忆,3月初,他发现自己咳嗽时脑袋特别胀痛。在当地医院核磁共振检查发现,他的左额叶处有一肿瘤,有可能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脑胶质瘤。
王先生慕名找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陈谦学教授。进一步检查发现,王先生的脑瘤靠近语言功能区,手术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伤。
为了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保证患者的生命质量,陈谦学教授团队与麻醉科夏中元教授团队经过严密的讨论,为王先生专门制定了“术中唤醒”的手术方案。也就是,在切除肿瘤前通过麻醉技术将患者在“术中唤醒”,利用神经电生理技术精确定位有关功能区,从而实现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化保护患者脑功能的目的。同时,通过麻醉医生和手术团队的配合,在唤醒过程中消除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手术后不遗留心理创伤。
3月28日上午的手术中,医生先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打开坚硬的颅骨——王先生的大脑皮层暴露在医生面前。麻醉医生立即调整麻醉药物剂量,约20分钟后,王先生从全麻中醒来。
“你可以给我们背首唐诗吗?”医生问。“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王先生的声音稳定而清晰。
与此同时,医生们通过神经导航定位、神经电生理监测等技术,确定王先生的大脑功能区。检测中医生发现在刺激某些大脑部位的时候,王先生无法讲话了。根据他的表现,医生们逐渐标记出语言功能区,并规划出躲避这些功能区的“手术路径”。
“路径”确定后,麻醉医生加大麻醉药物剂量,王先生再次进入全麻状态。1小时后,王先生大脑里的肿瘤被成功切除。
陈谦学教授表示,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了保证手术效果一般需要尽可能多的切除肿瘤,而由于脑组织的特殊性,常常限制了医生的手术范围。“术中唤醒”技术,能够帮助手术医生最大限度的切除肿瘤并最大限度的保留患者正常功能。(通讯员 邹亚琴)
报道链接:
《楚天都市报》:肿瘤靠近语言区“术中唤醒”巧切除 患者边背唐诗边接受颅脑手术
《长江日报》:开颅手术中患者背起唐诗
《武汉晚报》:开颅手术中患者背起了唐诗 “术中唤醒”精准保护大脑语言功能
大楚网: 开颅手术中 患者在手术台上背起了唐诗
荆楚网: 50岁孝感患者边做脑胶质瘤手术边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