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麟 胡蔓 通讯员 孙静
名医档案
徐顺生 主任医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3科主任,湖北省精神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主任,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心理健康宣教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委会常委。擅长睡眠障碍,青少年精神病,亲子教育。
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该如何正确地和孩子进行沟通?“六一”前夕,楚天名医大讲堂邀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理专家徐顺生,走进省科技馆新馆项目工地,为百名农民工和留守儿童现场讲授“正确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和技巧”。
引导方式:给“半勺盐”留个悬念
从一个颇有意蕴的故事,徐顺生开始了当日的讲授。
三个孩子学习下面条时询问:“妈妈,该放多少盐啊?”
第一个妈妈说:“你在旁边看着,我来放。”
第二个妈妈说:“放半勺。”
第三个妈妈说:“你先放半勺,然后尝尝味道,淡了,就再加盐。”
到底哪个妈妈的沟通教育方式正确?徐顺生解释,第一个妈妈在关键时刻就包办,孩子以后遇到关键性大事就会离不开妈妈;第二个妈妈让孩子放半勺盐,这样,孩子长大了就可能会成为一个比较刻板的人;第三个妈妈则是给“半勺盐”留个悬念,启发性地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自己动手能力和判断力。
家长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老师,徐顺生说:“我们一定要通过正确的言传身教,多开展启发式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比如父母回家看书学习,孩子也会自觉地去学习;父母自顾自玩手机,孩子就会沉迷游戏或看电视。
沟通技巧:讨好与指责都是“走极端”
许多父母抱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会遭遇“孩子逆反心理”“不听话”“嫌父母啰嗦”“不愿与父母沟通”……
徐顺生解释,父母可以钓鱼、打球、游戏等活动为载体,营造良好氛围,让沟通潜移默化。
良好沟通要避免常见误区。许多家庭常见的沟通模式有以下几类。
讨好型:忽略自己,言语上经常表现“是我的错,我想让你高兴”,行为上过度和善,过度满足。结果则造成表面和气,孩子任性,缺乏包容力。
指责型:习惯将责任推给他人,“你怎么搞的!”“你怎么又这样”“都是你的错”的家庭模式。结果则是子女要么逆来顺受,要么一味逆反,攻击性强。
超理智型:习惯说教,总忘不了敲打警示孩子。只关心事情是否正确,忽略个人与情绪的表达,对孩子短期成长尚好,但矛盾会在青春后期爆发。孩子进入社会后容易出现适应障碍,刻板缺少热情、固执、偏执,社交不良等。
打岔型:父母琐事缠身,给孩子感觉唠叨烦人,无法实现有效沟通,亲子关系逆反抵触。孩子成人后容易自信不足,安全感缺失。
表里一致型:父母与孩子相互尊重和接纳,共同成长,父母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
徐顺生推荐表里一致型,他认为,家长与孩子正确沟通的三步骤主要有:倾听、共情、引导。
倾听过程要反馈孩子的语言,把孩子的话整理后重复给他听,孩子知道父母听到他的话了,有被尊重的感觉。同时,也要表明孩子的感受,把孩子说话时的心理状态讲出来,孩子感到你是理解他的,有被理解的感觉。
危机处理:“偷书”的化解
孩子成长过程中偶尔会遭遇棘手的危机,家长如何积极有效应对?
有一个14岁男孩,看到书亭里有一本喜欢很久的书,可是身上没带那么多的钱,于是就大着胆子把书藏进了怀里,谁知被刚转身的老板发现了。这个男孩被老板拽进了派出所,民警打电话通知了孩子父亲。很快,父亲就赶到了。男孩低着头,默默等待责骂。
“我想,这一定是个误会。”父亲淡淡地开口了,“因为我非常了解我的儿子,他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一定十分喜欢这本书,同时又没带足钱,才这样的。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我出三倍的钱买下这本书,这事就算结束了。”然后,父亲掏出了钱包。男孩惊呆了。他看着父亲,父亲也看着他,眼里没有责备,有的只是爱怜。
出了派出所,父亲停下了脚步。他捧起孩子那张满含羞愧与感动的脸,一字一句地说:“儿子,人这一辈子或多或少都会犯错。忘记它!不要让它在你心里留下阴影,好好学习和生活,只要以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你依然是一个让父母骄傲的孩子!”说完,他郑重地将这本书放到孩子手中。男孩控制不住地放声大哭,父亲慈爱地将他搂进了怀里。
徐顺生解释,这个父亲很好地处理了孩子遭遇的危机。孩子遭遇危机时,家长一定要冷静思考,正确引导,切忌使用粗暴语言和肢体动作。
他建议,亲子沟通,不要在情绪激动时沟通,不要太过急躁想解决问题,不要把消极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不要专注于判断是非对错,不要用粗暴的语言、体罚来管教孩子,不要说出“你真笨”“你不好”等否定性话语。研究表明,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强;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充满自信;赞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爱人爱己;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把握目标;友善中长大的孩子,会对人多一份关爱。
报道链接:
《湖北日报》:正确沟通,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