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主站
  • 学科速递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2024年09月 总第117期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宣传部
    本期责任编辑:邹亚琴
    消化II科:成功开展首次炎症性肠病多学科团队协作(MDT)门诊
    发布:党委宣传部 时间:2018-08-30
    A+ A-  

        本站讯 近日,消化II科首次炎症性肠病MDT门诊成功开展,此次门诊由消化II科主任谭诗云教授主持,卢筱洪教授、赵亮教授组织、胃肠外I科主任郑勇斌教授、病理科主任袁静萍教授、感染科陈晓蓓教授、放射科赵益林医生共同参与,消化内科俞媛洁秘书记录,集中多学科意见,以明确诊断并共同制定个性化最佳治疗方案。

        首先,卢筱洪教授对疑难病例作出简要汇报:一例回盲部包块性质待查的年轻男性患者,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腹泻,一天前因腹痛加剧,伴呕吐,转入我院消化II科。行CT小肠成像示回肠远端、回盲部及邻近组织广泛异常。行肠镜检查见回盲部巨大新生物,病理提示慢性炎症。

        谭诗云教授指出,该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与克罗恩病相符,但是肠镜描述的回盲部巨大肿物与克罗恩病的特点不相符,通常克罗恩病镜下表现为溃疡,小至鹅口疮样溃疡,大至匍匐状溃疡,极少出现巨大息肉样增生物。该患者的病理诊断是否准确?肠镜检查是否有不完善的地方?腹部CT及CT小肠成像报告是否有漏报或误报的情况?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病理科袁静萍教授首先从病理角度进行了分析,袁静萍教授指出,尽管病理组织取材于结肠回盲部新生物,但是潘氏细胞化生明显,考虑来源于小肠组织,低倍镜下,肠组织表现为绒毛稀疏、萎缩,组织水肿、间质充血、糜烂,伴有浅溃疡形成、非干酪样肉芽肿增生,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但腺体形态正常,细胞无异型性,考虑为长期慢性炎症,因此首先排除肿瘤、急性炎症及淋巴瘤可能,再结合患者的年龄段、发病部位及病理组织的镜下表现,考虑克罗恩病诊断,并且是比较明确的。

        放射科赵益林医生从影像学角度进行了分析,赵益林医生指出,该患者腹部CT提示了回盲部淋巴结增多与渗出,提示炎性的表现。CT小肠成像则比较清晰地看到回盲部、末端回肠近端增厚,远端狭窄,淋巴结增多,脂肪间隙有渗出,有气体影,提示肠道微穿孔,阑尾形态正常,不考虑阑尾炎及阑尾肿瘤,该患者既往无结核病病史,结核T-SPOT、胸片阴性,病理提示非干酪样肉芽肿,均没有支持肠结核诊断的证据,排除肠结核的可能。淋巴瘤患者肠壁增厚明显,但是该患者肠壁增厚并不显著,淋巴瘤也应该排除。其他,如类癌、肿瘤等病变,一般病灶较局限,不会累积多个肠段。因此,首先考虑炎症性肠病,但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灶一般也比较局限,该患者末端回肠、回盲部同时累及,并有微穿孔征象,仍应以克罗恩病作为第一诊断。

        胃肠外I科郑勇斌教授指出,首先,影像学表现不符合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诊断,阑尾形态可,不符合急性炎症表现,其次,病灶累及多个肠段,不符合肿瘤病变局限性的特点,结合患者发病年龄、症状、辅助检查,仍首先考虑炎症性肠病,从外科角度,仅以炎性水肿不足以解释小肠病变,有可能是长期的慢性炎症形成小肠肿块、微穿孔,并合并肠套叠后向结肠膨出,因此从肠镜下看似回盲部肿物。该患者目前尽管有肠道微穿孔,但并无明显腹膜炎征象,患者病情比较平稳,建议仍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

        感染科陈晓蓓教授指出,该患者入院时血象高,以白细胞升高为主,CRP、血沉升高,考虑炎症性肠病急性加重的情况,但是患者目前血象、CRP、血沉均降至正常,说明病情已获得控制,建议采取分步治疗法,先采用5-氨基水杨酸药物治疗三月后复查肠镜,重新取病检,必要时行小肠镜检查,如有病情有进展,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建议转外科手术治疗。

        赵亮教授指出,该患者诊断最大的难点在于肿块性病变在克罗恩病少见,克罗恩病主要是以溃疡、穿孔、瘘管形成多见,但是综合以上几位专家的观点,有可能是小肠的病变套叠进入回盲部,而肠镜检查医生做到回盲部即退镜,并未探查回肠末端,以至于掩盖了肿物的起源。本次讨论之前,科内几位专家曾分析回盲部肿物是否为嗜酸性肉芽肿,但是该患者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并不高,且病变弥漫分布于肠道,因此嗜酸性肉芽肿的可能性也可以排除。

         谭诗云教授对本次MDT门诊讨论做出总结:目前该患者的诊断较为明确,考虑小肠克罗恩病,采取5-氨基水杨酸治疗3月后复查肠镜,明确回盲部肿物是否有缩小、回纳,根据病情需要,完善全小肠检查,如果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再选择外科手术治疗。MDT门诊能紧密联系临床各科室及辅助科室,取长补短,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诊治水平,保证患者生活质量。(消化Ⅱ科 俞媛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