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4日,我们医院开展了第一次巴林特小组活动。
什么是巴林特小组
“巴林特小组”由匈牙利精神分析师米歇尔.巴林特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这个小组专攻于训练全科医师处理医患关系的方法。“巴林特小组”通过讨论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有关心理社会因素的案例的方式来进行研究,案例选取侧重于医患关系、职业倦怠等方面的问题。
举个例子,电影或者美剧里,大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十来个有着共同问题的人——他们可以是饱受战争创伤的退伍老兵,也可以是罹患癌症的病友——组成一个互助会,大家定期聚集起来,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的经历。巴林特小组的研讨形式,就类似于这种互助会。
今天,我们请来的特邀嘉宾——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教育处黄蕾老师为我们进行演讲,黄蕾老师是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一直关注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也是同济医院规培医师“巴林特小组”项目的负责人。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于2005年将“巴林特小组”引入我国,近期探索将该活动应用于规培医师和医学生的教育培养中。
分享主题是《聚焦规培医师的职业倦怠 巴林特小组或是良方》。黄老师介绍了巴林特小组的源起和引进,以及对青年医生和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医患信任促进和职业倦怠预防重要意义。分享了来自上海4家规培基地的规培横断面调研结果和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规培医师中开展巴林特小组系列活动的初步成效。演讲结束后,由黄老师担任小组长,参加讲座的12名师生亲身巴林特小组的魅力。
这次巴林特小组活动的汇报是一名年轻医生在接诊病人的过程中,与病人发生激烈冲突。案例报告者聚焦医患关系,向小组成员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和自己希望解决的困惑。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领导下,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一开始,大多数青年医生认为这件事在临床很常见,当事医生如果更注意一些和病人的沟通,就完全可以避免,并且还提出了很多意见。黄蕾老师引导大家从当事医生、医生同事、病人、家属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将大家的意思以积极资源的角度进行转换,换成一种接纳、理解和支持表达方式。
1小时的巴林特小组活动结束后,案例报告医生反馈,“道理我都懂,但我现在更需要你们的理解和安慰”。参与巴林特小组的其他成员也感受到沟通中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外围观察的其他规培医师也纷纷表示这种浸入式的讨论对自己的触动很大,没想到很多医生都亲历的常见临床情景会有这么多丰富的关系内涵,而来自同事的理解和支持对青年医生的成长进步很有必要。
巴林特小组,不仅让案例报告者的不良情绪有一个疏解的渠道,同时,也让小组其他成员学会“共情”,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这恰恰也是在医患沟通中很重要的方面,而良好的医患关系对于加强青年医生的职业认同、缓解职业倦怠非常重要。黄蕾老师认为:“医生和病人之间频繁出现矛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大家都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巴林特小组希望每个医生能站在患者、家属等等角度,并尝试着以接纳的态度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青年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也感受到同事间的支持和理解”。
规培医师面临着临床工作和学业的双重压力,巴林特小组活动给年轻医生提供了一个安全、接纳、支持的交流平台,在培养其职业素养的同时,提升青年医生的职业认同感,增强自信心和责任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潜在的医疗风险,提高患者安全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