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人民模式” 助力医改新征程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健康湖北建设的新征程中,全面深化医改推进分级诊疗,全面提升群众的就医获得感,是绕不开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充分发挥三甲公立综合医院的带头作用和辐射力,积极探索与创新医改的“人民模式”:坚持长效“精准医疗帮扶”,彰显公立医院社会责任、借助医疗“互联网+”力促大病不出县,组建专科联盟让专病得以专治,创新医联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等。这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的医改举措,不仅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更让老百姓从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医改红利。
恩施市中心医院加入医联体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万红慧(右一)率队在“将军县”红安开展精准医疗帮扶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唐其柱(前排左二)与松滋市各级医疗机构签订“省县乡村”四级医联体协议
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教授于红刚在恩施市中心医院手把手指导消化内镜操作
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教授余追在宜昌市五峰县指导当地医护人员
人民医院病理科教授袁静萍在恩施州咸丰县指导远程病理诊断
人民医院东院区“百千万”健康大礼包活动国家级人才免费健康体检受热捧
精准医疗帮扶 让困难群众有病可医
“这个免费体检真是好,让我们进城务工人员也有机会了解自己身体状况。”2月26日上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体检中心大厅,55岁的汉川进城务工人员陈昌云在接受免费健康体检后,感慨万千。
今年春节长假刚过,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主办的“百千万”新春健康大礼包活动便拉开序幕:100场免费健康讲座、1000个免费体检名额、10000个免挂号就医名额等面向困难群众,在主院区与东院区同时进行。活动期间,该院安排200余位专家参加免费义诊活动,为10788人次的患者免除挂号费和普通诊疗费,为1000余名贫困患者免费体检,同时开展百场免费健康讲座,将实实在在的“健康大礼包”送到最需要的群众手上。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唐其柱介绍,推出“百千万”新春健康大礼包,是深入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投身健康中国建设,彰显公立医院社会责任、推进“精准医疗帮扶”的重要惠民举措。
“百千万”新春健康大礼包,是该院持续近30年对口医疗帮扶的一个缩影。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在湖北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幕阜山区等多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都活跃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医疗扶贫的身影。几十年来,共为百余名基层患者免费治疗摆脱因病致贫困境,为超过百万基层患者提供义诊服务,为基层医疗机构捐赠物资设备超过千万元,在荆楚大地奏响“精准医疗帮扶”的强音。
党的十九大以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政负责人更是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进一步推进“精准医疗帮扶”,彰显公立医院社会责任,落实健康中国建设。
2017年11月初,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万红慧带领十余位医疗专家前往五峰县人民医院,开展新一轮的医疗帮扶。
从2009年开始与宜昌市五峰县结对子后,医院选派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帮扶队伍,涉及15个专业的30名支援专家入驻五峰县人民医院,对妇产科、神经内科、心内科、骨科、检验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等学科进行技术支持,并采用“走下去”帮扶和“送上来”培养的方式相结合,无偿接受五峰县人民医院的医、护、技医务人员到武汉进修学习,为基层培养了一大批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科专家的帮扶下,五峰县人民医院围绕宫颈疾病展开了一系列重点突破,着力做好宫颈疾病的筛查和预防。现在,五峰贫困山区妇女宫颈癌发病率已经显著降低了。”五峰县人民医院院长曾军表示。
2017年11月下旬,唐其柱与该院多位专家专程赶赴恩施,在多个机构开展精准医疗帮扶工作。在精准扶贫对口帮扶的芭蕉侗族乡白果树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不仅支援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还捐赠价值20余万元的医疗设备、药品器材、空调等。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高凌、心内科博士黄兵、呼吸内科博士索涛等人还与村医结对子,成为定点联系帮扶该村村医的专家,为白果树村数百名村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医疗“互联网+” 力促大病不出县
以互联网为抓手,大力推进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近年来推进分级诊疗的着力点之一。湖北省远程病理会诊中心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这个是典型的乳腺导管浸润癌,建议手术医生马上进行根治性手术。”3月5日,病理科主任、教授袁静萍正在对监利县人民医院病理科医生进行远程指导。
几乎每天,袁静萍都会做20个以上的外地基层医院的远程病理会诊,这可以帮更多基层肿瘤患者避免手术“二进宫”。
目前,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大城市的“虹吸现象”,在病理学科体现得尤为突出。在很多县域医院,由于病理医生严重不足,病理诊断能力较弱,限制了县级医院大病救治能力。
在病理服务能力不强的基层医院,疑似肿瘤患者以往面临“同一部位开两次刀”的尴尬——第一次开刀取肿块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待3天至5天后如病检结果证明为恶性,患者再接受第二次根治手术。这样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又增加手术难度和并发症风险。另外,很多县域患者如果对当地医院病理诊断结果有疑问,需要借走切片病理报告,自行到省城大医院找病理医生诊断,费时费力。
从2015年开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积极探索对基层医院病理科的帮扶方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基层医院的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图像,实时传输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由病理专家及时给出诊断,并远程指导手术医生进一步治疗。这一远程医疗协作模式先后在新疆第五师医院、监利县人民医院进行尝试,受到当地医生、患者好评。
在此基础上,2017年8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牵头省内外20余家县级医院组建湖北省远程病理会诊中心,让远在数百乃至数千公里外的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患者即刻受益。利用“互联网+”技术,三甲医院病理专家为县域基层患者远程诊断、及时诊治;遇到疑难切片,中心还可将病理切片上传至全国病理专家库,实现全国专家网络会诊,协助解决基层医院对病理专家的“刚需”。
截至目前,湖北省远程病理会诊中心已为5000多位基层患者提供优质术中病理快速诊断服务,并为基层医院培养出50多位合格的病理医师。唐其柱表示,利用“互联网+”技术,该院将包括术中组织快速冷冻切片诊断等在内的各类高精尖医疗技术传播到基层医院,有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面助力大病不出县。
专科联盟 让基层共享健康红利
“有了省人民医院眼科专家给我们撑腰,您老就放心在家门口看病吧!”3月16日,宜城市王集镇63岁农民王有珍出院时,宜城市人民医院眼科医生闵俐给老人吃下一颗定心丸。
两周前,在有177位成员的湖北省眼科联盟“影像学会诊中心”微信群里,闵俐上传了一张眼底造影结果,也把自己的疑惑抛了出去:“老年女性患者,突发右眼视物不清6天,明显向心性视野缺损,视力仅0.1,请专家指点。”患者正是王有珍,面对视力陡降的老人,闵俐不敢贸然施治。“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可能性大,建议立即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监测24小时血压,切忌盲目扩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博士易佐慧子随即回复。
有了方向,接下来的治疗果然顺当了许多。自打加入联盟,许多像闵俐这样的基层医生在接诊复杂病患时,有了更多底气。
2017年底,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在省内率先组建起精神科、泌尿外科、眼科等多个专科联盟。作为“盟主”,该院针对基层医院“专科不专”的短板,采取“送下去、请上来、网起来”的方式,让高职专家与基层医生“面对面”“手把手”,进行线上、线下联合会诊,提升基层医院解决专科重大疾病的救治能力,形成补位发展模式,让专病得以专治。
来自黄冈市罗田县的陈先生,其妻3个月前被诊断为重症抑郁障碍,当地医生建议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可抑郁症这个病,并非一两日就能看好。每半个月来一趟武汉,着实不便。
自罗田县精神卫生中心加入湖北省精神医学专科联盟后,陈妻的病历通过远程医疗平台,一键推送给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教授刘忠纯。刘忠纯在详细诊断后,直接指导罗田县当地医生开具详细治疗方案。“终于不用来回折腾了!最关键的是,妻子的病情很稳定,省城的医生也会定期来罗田会诊。”3月21日,陈先生难掩感激之情。“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慢性病增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从‘人口红利’开始向‘健康红利’转变。”唐其柱表示,专科联盟通过深度对接,辐射带动区域内专科医疗的同质化发展,同时大胆试解分级诊疗的“方程式”,放大优质资源效应,归根结底是让老百姓共享医改成果,看病更加精准、高效。
创新医联体模式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全国十几亿人民的健康问题,不能都指望少数大医院来解决。破解城市大医院的“战时状态”,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毛细末梢”,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健康守门”能力,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创新医联体模式推进分级诊疗持续近30年的主旋律。
唐其柱介绍,新医改实施以来,医院充分发挥大型公立医院的带头作用和辐射力,创造性地探索出整体托管、联合办院、技术协作、院际合作和帮扶支援等5种各具特色的医联体形式,在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探索。这些医联体模式,构筑了以区域性医疗联合体为基础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让基层群众就近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和服务。
2011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托管汉川市人民医院,成为省内首个托管县市级医院的大型三甲医院。此举不仅为全国行内探索出一个“院际资源共享,诊疗互通互动”的样板,更造福百万汉川百姓,大大改善其就医体验。如今,医联体“汉川模式”早已在全国叫响。
随后,该院又先后托管钟祥市人民医院、鄂州市中心医院、潜江市中心医院,向这些县市级医院派出院长和管理团队,从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技术植入、学科建设、医院文化等方面加强深度融合,促进优质医院资源不断下沉,全面提升提高受托医疗机构的医疗及管理水平。
2017年5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2位高职专家正式加入武汉市青山区红钢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成为“金字塔式”居民就医网络的有机部分。作为三甲医院专家,他们参与居民的健康管理和疾病诊治工作,并经常性参与社区义诊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带教坐诊查房工作,让社区百姓足不出户得健康实惠。
2017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牵头松滋市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组建全国首个“省县乡村”四级医疗联合体。这一模式先后在松滋、潜江两地试水。在这个构架里,分级诊疗格局初步建立:一级医院提供健康咨询、看常见病,三级医院治疗疑难重症,二级医院承前启后,各级医院功能理顺,同时促进从以病人治疗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除了帮助基层处理疾病诊治外,更重要的是通过逐级指导,传播健康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实现疾病预防和控制。
做强基层医疗,要输血,更要造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还在全省首推“一对一”导师制培养制度——专家与基层医疗机构同专业的人员“一对一”帮扶,定人、定时、定技术、定指标、定考核。通过教学查房、手术示教、学术讲座、疑难病例救治,开展“一对一”精心培养,给基层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从2017年开始,已有近20个医联体成员单位的200多位基层医务人员在人民医院选择了自己的“导师”,并获益匪浅。这种颇具实效的“导师制”也成为各大医联体竞相推行的带教制度。
唐其柱介绍,目前,省内外 40 多家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建立起不同形式医联体关系的县市级医院,也正在发生着“现象级”的转变:医院的服务能力和综合水平不断提升、医师的专业技能不断完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绝大多数健康问题。
在推进医改的“人民模式”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不断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把优质医疗资源强有力地输送到“毛细末梢”,构建一张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优质、同质”医疗服务网。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引领下,湖北省内多家市县级医院的跃升之路,成为推动分级诊疗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推动“健康湖北”以及“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印证。(撰文:杜巍巍 高婷 摄影:刘瑜)
报道链接:
《湖北日报》:“人民模式” 助力医改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