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郑晶晶通讯员杜巍巍胡弘张晓衡 主动将电话号码、微信告知精神病患者和家属,16年来每天24小时对患者、家属解惑答疑。近日,一封由患者八旬老母亲写来的感谢信,让58岁的武大人民医院精神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邱德胜,深为医院上下称道。
图为:邱德胜医生接听患者电话通讯员张晓衡摄
八旬援藏老太送感谢信/p>
女儿经您治疗病情稳定,前几天还叫我妈妈了。您挽救了一名患者,幸福了我们全家。近日,家住武昌的81岁苗婆婆来武大人民医院接女儿小玉(化名)出院,特意到精神科病房给邱德胜医生送感谢信。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苗婆婆和丈夫赴西藏工作,女儿小玉交由武汉家人抚养。20多年后夫妻回汉,得知小玉被诊断患精神分裂症,四处求医效果不佳。2011年,小玉被带到武大人民医院精神科住院,邱德胜是主治医生。当时患者已40多岁,诊断为难治性精神病且合并多种躯体疾病。邱德胜说,当时他被这位年迈的援藏母亲打动,决心冒险也要收治小玉,经精心治疗,小玉的病情好转。患者出院时,邱德胜将电话号码主动留给苗婆婆。
他的电话成了我的咨询热线,苗婆婆说,小玉回家后在家犯病,自己就通过短信、电话跟邱医生交流。前不久,小玉因忘吃药再次住院,邱医生特地为她调整了一种精神类药物,只用每月注射一针即可,小玉精神状态很快恢复,出院前苗婆婆特意到医院感谢邱医生。
常年开机不惧骚扰
从医30多年的邱德胜,手机里有近2000名患者及家属的电话、微信。
邱德胜向记者回忆,16年前的深秋,天很冷,一名患者的父亲穿短袖从三亚坐火车来找他,说是女儿服用一种精神药物后眼球上翻,不知该怎么办,其实只用吃一种药即可解决,家属却跑了几千里路。这以后,他就给患者和家属留电话号码。
电话24小时开机,老患者家属知道他忙,多是留言咨询,每天他见缝插针回复。也会有精神病患的骚扰有患者发病时就不分白天黑夜给他打电话说个不停,他尽可能电话疏导,待通话结束后跟患者家属联系调整治疗方案或即时送医。
4年前,红安15岁高中生小涓(化名)因双相情感障碍曾来就诊。此后4年,小涓的父亲一直通过微信跟邱德胜联系,一旦得知小涓心情不好、出现抑郁时,邱德胜会告知如何调药。小涓出现躁狂时常会兴奋、话多,微信里找邱德胜聊个不停,邱德胜指导她如何保持心情平静等。
我统计了一下,4年来邱医生给我和女儿发了数千条语音、文字微信,进行十多次语音通话。小涓的父亲十分感激邱医生,女儿顺利上学,成绩还不错。
16年坚持收获太多感动
开通的电话,还救过患者生命。曾有一位女性抑郁症患者凌晨3点左右打电话给邱医生,说要从自家楼顶平台跳下,邱德胜电话里一边安慰,一边让家人帮忙拨通患者丈夫的电话,最终患者成功得救。
坚持16年,共发出十多万条短信、微信,也收过许多感动。一名来自大冶的女性患者,找他治疗5年后病情稳定,患者和丈夫都常和邱医生短信、微信联系沟通,告知儿子马上高考,一切都慢慢在好起来。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患者突然因洗澡时煤气中毒去世,丈夫办完后事,专门给邱医生发来短信告知:邱医生,谢谢您8年来对我妻子的悉心治疗,谢谢您给了我一个相对健康的妻子和幸福完整的家。在我们的眼里,你就像我们的兄长一样这条短信让邱德胜感动至今。
面对同行和患者的点赞,邱德胜看得淡然。他说: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我没做什么大事,只是通过一种方式,让患者感觉有个肩膀可以依靠,医者仁心嘛!
报道链接:精神科专家16年自开问诊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