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主站
  • 媒体聚焦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2023年05月 总第113期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宣传部
    本期责任编辑:邹亚琴
    《健康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黄海波”
    发布:《健康报》 时间:2019-10-18
    A+ A-  

    《健康报》讯 特约记者 杜巍巍 通讯员 雷凡 前不久,全国著名麻醉学专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海波教授,因慢性呼吸功能衰竭,倒在了他一次次为病人挽回生命的病床上。

    黄医生、黄老师、黄爷爷……从他经治的无数患者到他悉心教导的众多学生,从熟知他的领导、同事到朋友、家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值得追忆的“黄海波”。

    黄海波(1935.12~2019.9),全国著名麻醉学专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教授。


    勇闯禁区的黄医生

    1961 年,黄海波于原湖北医学院大学(现武汉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留校在湖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很快, 科室内外就喜欢上了这个一口广东话瘦削的小伙子,原因很简单,就是勤奋与尽责。当时充满活力的黄海波曾经7 次参加横渡长江活动。一个周末, 刚刚完成渡江的他竟然还回到科室帮忙处理急诊病人。

    在与心胸外科一道探索并完善了体外循环手术及麻醉的实施常规后, 黄海波将眼光投向了曾经有着极高死亡率,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临床麻醉绝对禁忌的极度气管狭窄患者的麻醉实施上。他谨慎地选择病例,从压迫气管的巨大纵隔肿瘤到气管中下段癌, 再到气管横断疤痕狭窄,他开创性地将股动脉-股静脉体外转流技术应用于抢救主气管极度梗阻手术。这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被证明能快速、安全及有效地拯救相关患者,获得了“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可爱“、可恨”的黄老师

    黄海波刚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时候,全国的麻醉学硕士点还很有限, 招生指标也少,一届仅限一名。他的“大弟子”,现任山西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麻醉科主任王泽华回忆,自己随 黄老师参加1998 年全国麻醉学术年会时,是她第一次站在全国的学术讲坛上 发言。当时,黄海波就像审阅校对毕业 论文一样,对学生的发言稿逐字逐句地 反复诵读、推敲,甚至精细到每一个标 点符号。王泽华至今不仅牢牢记得那 篇学术报告的细节,更忘不了老师肯定 的眼神和拍在肩膀上的温暖手掌。

    而让另一位学生李治贵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年一个个三九隆冬的清晨,黄老师每天都会准时来到学生宿舍楼下呼唤自己的徒弟们起床。年轻人贪睡,老师的连声催促, 加上清晨武汉江边刺骨的寒冷空气,让离开温暖被窝的他们实在痛苦。多年以后,那些警醒又执拗的呼唤还让大家记忆犹新,而冽冽寒风中的那个消瘦剪影也成了李治贵人生中永远的路标。

    闲不下来的黄爷爷

    退休后的黄海波,一直没有离开麻醉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每个星期四,他要专门跟科室里的年轻住院医师一起实施麻醉。无论是常见普通手术,还是疑难重症病例,黄海波都倾囊相授。从理论基础,到经验总结, 从自己援外(阿尔及利亚)医疗的逸闻趣事,到麻醉学科创立发展的点点滴滴,每周的带教都能让一群年轻大夫们意犹未尽,受益匪浅。

    后来,黄海波主动向科室教学秘书提出,每年承担两次科内业务学习的授课任务,结果备起课来却停不下来,单单一个《围术期心律失常的鉴别与防治》,就上了 5 次课。他自己就长期患有心房纤颤,还接受过心内射频消融治疗。课堂上的黄海波就以自己为病例,讲起来滔滔不绝、声情并茂。接着,还准备开讲《单肺通气麻醉的并发症处理》和《体外循环手术的麻醉》。看着厚厚一摞写在稿纸上的教案,教学秘书既感叹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实用,又担心老人家身体吃不消。可黄海波却乐此不疲,还继续主动要求到中心 ICU 去讲课。虽然,最后黄海波因为身体健康原因慢慢卸掉了担子,但他仍然会通过科室微信群保持对科室的关注和对年轻医生的关心。每当有青年医师出国进修深造,黄海波都会送上诚挚的祝愿和详尽的建议。

    从1961 年从医,到2019 年去世,黄海波在无影灯下整整奋斗了58 个春秋,曾荣获“中国麻醉学贡献奖”和“湖北麻醉学杰出贡献奖”。我们永远缅怀这位平凡而又非凡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