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主站
  • 医院新闻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2024年10月 总第118期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宣传部
    本期责任编辑:邹亚琴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实施国内首例 “套索技术”植入无导线起搏器
    近30年内4次植入起搏器 “无导线”起搏一劳永逸解难题
    发布: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0-01-13
    A+ A-  

    本站讯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团队用“套索技术”,成功为83岁高龄的病情复杂患者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据文献检索,这是世界第二例、中国首例“套索技术”植入无导线起搏器。这也标志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作为全国首批无导线起搏器植入中心,心律失常诊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张老先生多年饱受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折磨,1992年因反复晕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植入传统心脏起搏器。据了解,传统起搏器采用在胸部皮下切开制作囊袋,将电极导线通过静脉植入到心腔,容易出现囊袋破溃、起搏系统感染,甚至导致心内膜炎和心内膜赘生物。一旦出现并发症,患者必须被拔除起搏导线或移除起搏器,不但要承受多次植入之苦,经济上也要蒙受损失。

    因传统起搏器的技术限制,张先生分别于2004年、2006年和2014年先后更换起搏器和植入新的电极导线。2019年底,因起搏器囊袋严重感染破溃,导致起搏器及电极导线外露,张先生再次求助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专家团队。

    医院组织心内科、老年病科、心血管外科等多学科会诊,专家一致认为如不移除现有起搏器,患者后期可能出现反复感染;一旦并发心内膜炎,将危及患者生命。鉴于此前患者已多次植入传统起搏器,右心房和右心室扩大异常显著,已不适合再次植入传统起搏器。

    没有起搏器保护的张先生,随时面临心脏停跳带来的生命危险。全球最新研发的Micra无导线起搏器,成为他重获“心”生的唯一方式。

    据悉,Micra无导线起搏器是当今全球体重最轻、体积最小的起搏器,其大小类似一粒维生素胶囊,比传统起搏器小93%,重量仅有1.75g,使用寿命可达12年。

    植入时,“胶囊起搏器”犹如被线牵住的电子小“风筝”,在通过血管送到患者右心室着床后,小“风筝”放飞并独立完成传统起搏器的各项工作。无导线起搏器避免了传统起搏器植入带来的“皮肉之苦”,也减少了因起搏器皮囊可能感染而带来的烦恼,更突破了传统心脏起搏器不能兼容磁共振检查的难题。

    植入手术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专家团队通力合作,顺利完成血管穿刺,将递送系统送入右心室。但在准备释放Micra无导线起搏器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输送杆有自然弯度,而患者右心显著增大,右心房达到惊人的108mm、右心室达到42mm,导致术中输送杆始终指向心底部。术中反复尝试,无导线起搏器均不能送到预定部位,无法锚定。

    这一难题国内尚无类似病例和经验可循,手术陷入瓶颈。经专家委员会紧急讨论,决定采用“套索技术”解决这一难题。专家团队再次穿刺股静脉,将一个圈套器送入右心房,套住输送器顶部,往回拖拽后消减了输送器的弯度,使输送器能够呈直角向前推送,最终成功将无导线起搏器推送到理想位置,顺利完成手术。

    经过术后一周的观察,张老先生移除旧起搏器的创口愈合良好,新植入的无导线起搏器工作正常,为他的心脏提供持续稳定的动能。张老先生的心脏起搏和感知功能又重回了健康状态。

    “胶囊起搏器”的成功运用,标志着我国心脏起搏器迈进了“无导线”时代。专家提醒,除传统起搏器不耐受者可考虑植入无导线起搏器外,因心动过缓,导致频繁出现一过性黑蒙、头昏、晕厥等脑乏氧表现,因心率慢诱发心绞痛频发,或因心率慢导致运动能力明显下降的病患,可在心脏专科医生指导下,享受这一国际最先进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技术。(杨岑)


    超链接:

    武汉晚报 - 83岁老人尝鲜“胶囊起搏器”

    楚天都市报-“无导线”胶囊起搏器一劳永逸解难题,术中“套索技术”成功运用为国内首例

    湖北日报-胶囊起搏器为83岁老人护心 我国首例“套索技术”植入无导线起搏器获成功

    武汉新闻综合广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实施国内首例 “套索技术”植入无导线起搏器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实施国内首例 “套索技术”植入无导线起搏器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团队用“套索技术”,成功为83岁高龄的病情复杂患者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据文献检索,这是世界第二例、中国首例“套索技术”植入无导线起搏器。这也标志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作为全国首批无导线起搏器植入中心,心律失常诊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