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2020年1月底,武汉的疫情进入攻坚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作为国家定点收治医院,来自四川、山东、上海、辽宁、陕西、新疆等国家医疗队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本院职工整建制组建了二十六个重症病区。所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均为重症或危重症患者,特别是新冠肺炎病情进展快,重症病人很快就会出现严重的呼吸衰竭,在救治上的难度也会更大,及时、早期的实施气管插管进行有创呼吸支持治疗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气管插管技术在疫情期间的应用一方面需要考虑患者的缺氧耐受、循环管理等特殊情况,保证准确无误的快速气管插管,另一方面在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可能会遭受病毒的侵袭。麻醉科医生被誉为“生命的保护神”,掌握着气管插管的关键技术,只要我们决不放弃,咬牙坚持,生命就有希望。
接到上级通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在夏中元主任、王鄂友书记领导组织下,立即成立了气道管理小分队,首批成员由麻醉科王龙副主任、孟庆涛副主任、乔芊芊、刘清剑、曾鑫组成,以本部和东院麻醉科为后备力量, 2月5日先行进驻东院各个病区,气道管理小分队主要的任务即随时接受重症病房的召唤,去各个病区,同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一起完成一例又一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气管插管和呼吸支持。
刚刚进入院区,各个病区对于特殊时期气管插管的详细流程并不熟练,在院领导的帮助下,发布各个病区所需气管插管所需药品器械,帮助各个病区建立麻醉药品医嘱分组,每个病区分发一个可视喉镜和若干气管插管包,一旦有气管插管需求,从病区的领药,抽药,准备器械及呼吸机都在各病区医护人员配合下有条不紊的按标准化执行,减少环节中的繁复,避免了潜在的错误风险,在各病区的积极配合下,复杂的气管插管流程被有效细化,高效、快捷的气道管理流程可以更快,更多的挽救患者的生命,与死神赛跑。
图一:小分队制定的药物清单初稿和医嘱分组
在早期工作中,最大的问题其实是防护问题,对于气管插管操作本身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在气道开放的过程中,包裹病毒的飞沫及气溶胶可能会快速的释放传播,位于头位的操作医生会可能存在被感染的风险,为此,麻醉气道管理小分队制作了各种简易工具,另一方面,执行快速有效的诱导方案,减轻患者气道反应,避免呛咳是防护的关键一点,第三个方面,气管插管是一个团队工作,尤其是在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下进行操作,每件物品的准备,每个医护人员的站位都要一一检查清楚,尤其是负责药品注射,调控呼吸机以及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的医生都要一一明确,才可以实施气管插管,一旦发生风险,均可以通过有效的指挥合作来解决风险。
图二:早期自制的简易头罩及后期的正压新风防护头罩
此类患者又往往存在急性呼吸窘迫,缺氧耐受的时间大大缩减,因此,评估患者的困难气道可能,氧合指数分类,基础疾病情况是在实施气管插管操作前的关键一步,而隔离区的物理阻隔,患者的口述困难又带来了评估困难,在病区的战友的帮助下,每次气管插管的病人的头面部正侧位相片都会提前准备好,病历中的关键检查和信息也都会提前在电话中沟通,为患者的安全保驾护航。
图三:一起执行气道管理的病区医生及帮忙检查防护的感控护
理想的气道管理分队应该至少由一名麻醉科医生、一名重症医生、一名呼吸治疗师及一名护士组成,经过反复的沟通训练磨合后进行,可以大大提高气道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当然,我相信这也是我们下一阶段所要努力的目标。
图四:团队合作才能降低风险
紧急的气管插管风险极高,特别是新冠肺炎病人病情重,体质差,无法耐受长时间缺氧,及循环的剧烈波动,所以需要尽量减少做抢救性气管插管,提高治疗性气管插管,在各病区重症、麻醉、呼吸团队的支持下,及时监测,及时沟通,及早预评估和早期干预,尽量将紧急气道管理转化为有准备的选择性保护性气管插管,团队的合作中既保护了医护人员,又避免了患者向重症发展,实现病人良好的转归。
近一个月来,由气道管理小分队参与的危重病人抢救已达到了40余例,其中有八十多岁伴有多种并发症的高龄患者,也有氧合指数<50随时心跳骤停的患者,在各病区医护人员的努力下,时至今日,已有四名患者成功脱机。
3月1号,来自麻醉科的第二批气道管理小分队(麻醉医生靖国庆及李青文)在进行了培训之后已经实施替换轮岗,第一批次的人员经过CT及抗体检查,均正常。
气管插管是感染风险极高的操作,虽然工作负荷和心理压力极大,但是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道支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为我们提供了完备的后备支撑,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障自身安全,构建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坚强团队。
我们的信念是“保住了患者的呼吸,就保住了患者的生命,我们是无畏的白衣天使,我们是无畏的逆行者!”(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