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1月25日 ,总务处组建了一支由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员和技术骨干组成的“防控应急突击队”,党员群众的请战书像雪片般飞来。面对紧张复杂的防疫工作,大家恪尽职守,尽锐出战,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党员和优秀班组。
杨代武:抗疫先锋领头雁
虽说雪后融水寒,但他却挥汗如雨。只见三步并作两步,穿梭于家属区各个楼栋,挨家挨户为医院职工及家属送来新鲜蔬菜和水果,奔走一上午顾不上喝一口水……“隔的只是一堵墙,不是人心”。疫情袭来,总务处党总支书记杨代武主动作为,冲锋在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日夜奋战在防疫工作一线上。
每有万里驰援的爱心物资抵达院区,哪怕时值夜深,只要杨代武吹响战斗集结号,总务处的兄弟姐妹们顷刻间从四处涌来,形成支部领导、党员带头、群众积极参与的一盘棋格局,卸货、搬运、存放,近10吨的援助物资不到一个小时就顺利入仓。总务处用团结的力量托起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战斗气势,圆满完成9批驰援武汉医疗队的落地任务。
为保证第一时间接收和落实院党委和总务处工作指示,杨代武24时待命,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中,高效完成各项任务。按照医院电梯管控要求,他带领电梯班成员对院区电梯进行停靠程序修改。同时把好清洁大关,及时处理感染性医疗垃圾,和保洁李经理一起,每日对电梯、公共区域等病毒传播高危地带进行消毒保洁,维持干净舒适的诊疗环境。在早期防护物资紧缺时,他四处托亲戚、找朋友,从山东联系到一批口罩,及时解决了班组师傅防护物资短缺的燃眉之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听不到杨代武的豪言壮语,但他用行动坚守初心、勇挑重担,让总务处党总支的红色堡垒更加坚不可摧。
刘宏:与时间竞速、为生命供氧
2月5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被征用为新型肺炎重症患者定点医院后,从日常供应到战时保障,临床用氧量达到日常用量峰值2倍以上,800多名重症患者用氧全面报警,保供形势严峻。
“当务之急只能两手抓、两手赢,在补充氧气瓶缺口的同时,提高中心供氧供应流量,以达到强化氧气供应,保证病人的氧浓度的目的。”刘宏班长和他的中心吸氧班组迅速集结行动。
暴风雪那天,液氧站里-3℃的环境里,伸出手都感觉不到是自己的。刘宏和彭磊带领班组成员全体上阵,连夜组织货物转运到东院,并迅速安排专业人员施工,不畏严寒,克服施工条件简陋等各种困难,将两个400立方的氧气汽化器安装到位,及时保障了临床用氧需求。
一次东院病区应急大流量直通管安装工作,见证了中心吸氧班组的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态度:拆卸本部26套备用二级调压部件用时5小时,送往厂家定做完成并驱车送往东院用时12小时,完成东院25个病区的安装调试用时10小时,从决定开始到顺利完工用时27小时。这次任务,刘宏二天二夜没有休息,跑赢了时间,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非常时期,刘宏和班组成员忙碌的脚步一刻也没停过,一次次穿上隔离服毅然进入隔离区工作,并出色完成任务:二级氧气调压箱、负压终端、氧气终端的维修工作高效及时;急诊、重症等病区的需要的氧气瓶严格按照科室要求时间送达,从不耽误片刻。他们身影还活跃在武昌方仓、日海方仓的医院氧气保供现场,对中心吸氧班组而言,他们送的不仅仅是氧气,更是生命的希望 !
朱盛中:撑起职工餐饮安全的“保护伞”
“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已做好思想准备,立足本职岗位,坚守一线工作,随时听从党组织的召唤,打赢这场防疫保障攻坚战……”。这是总务处入党积极分子朱盛中同志递交的请战书,请求继续留在食堂做好本职工作。
朱盛中主要负责医院职工的伙食供应,和为一线医护人员按时送达早、中、晚餐。自1月20日以来,他每天在岗加班,从早上5点到晚上9点,劳累是可想而知的,连食堂的年轻小伙们都暗暗佩服他的精神劲儿,甚至悄悄打趣儿他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朱盛中能清楚地背出这几个数字——每次送餐需要出15个转运箱,每箱装有20位医务人员的盒饭,要分别送到发热门诊、急诊室等十几个一线前沿科室及隔离区。送餐要迅速,午餐13点前必须送达,这样才能保证送到医务人员手里的饭菜还是热呼呼的,一日三餐累计派送约1000人次。
朱盛中介绍,按照总务处食堂应急管理要求,一次送餐下来,包括餐具、转运车、配送员在内,至少要走7道消毒流程,职工可以放心就餐。为了让一线医务人员吃饱、吃好,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同时避免聚集进餐交叉感染的风险,朱盛中还提议将职工就餐方式改为盒饭,工作人员在开饭前1小时就开始分餐装食,医护人员错峰取餐,以降低食堂进餐人员密度,并实施体温检测。这种就餐方式不仅得到了医护人员的支持,也得到了院领导的肯定。
朱盛中和食堂全体职工夜以继日、坚守岗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力以赴打好医护人员的“保胃战”!
周厚桥:勇挑重担、坚守一方的基层后勤班长
自疫情爆发以来,医院收治发热患者数量显著增加,病房格局不符合要求的,需日夜加班进行改造,以确保符合院感收治要求。疫情期间,供货公司停运,施工单位无人,人员、物资、运力基本为零。木工房原本只是负责疏通和零星维修工作的班组,现在需要承担大量的施工任务。这考验着班组人员的毅力,也考验着班组长周厚桥同志的耐心与能力。
东院发热门诊隔断改造、耳鼻喉科缓冲区隔断改造、安康前四楼缓冲区隔断改造、安康一楼发热门诊收费室隔断改造、重症二科隔断改造……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改了多少处。但是面对严厉的疫情和紧张的形势,所有的困难都不是借口,周厚桥和他的队伍没有退缩。
改造工作时间紧迫,周厚桥带领班组成员通宵加班。劝他喝水休息,他总说“要赶工,没时间”。为提工作效率,方便细节操作,师傅们脱掉了厚笨的手套。但木料粗糙,稍不留神,手指就被木板划伤,但他们却完全顾不上,手头的工作没有丝毫停滞,直至清晨6点才顺利完工,来不及喘息,师傅们就接到转战下一场的命令。
因工作繁忙,周厚桥从1月 19日开始,几乎没有回家。医院在拓荒后的紫阳湖宾馆,给他们安排的两间住房,但住不下班组8人。他总是关怀下属,主动将房间让出。问他晚上在哪里值班,他哈哈一笑,说:“在椅子上、沙发上值班”。声音质朴洪亮,丝毫听不出昼夜加班的疲惫。
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疫情之下我们敬而远之,他却每天要出入好几次。科室担心师傅脱下的外套会污染洁区,他就直接穿着厚厚的棉袄再穿隔离服。和室内医务人员的穿着相比,师傅的棉袄厚重笨拙,操作困难、行动不便,每次出来,身上早已被汗透湿了几次。他总是教导班组成员,“不要讲干多长时间,要讲把事情做完。”在他的眼里,即便干了再多,干的时间再长,只要上级交办任务没有完成,就一刻不能停歇。
周厚桥虽然表面对班组严厉,但却藏不住内心对他们的关心。东院木工房仅5名师傅,却承担了近千张床位的泥木维修工作。东院被征用后,床位全部用于收治肺炎患者,其工作量可想而知。木工房同志一度身心疲惫,加之担心自身感染,心理压力很大、十分焦虑。
周厚桥得知后,自己驾车前往东院,将医院分发的土豆、橙子带去分给大家,与他们交流沟通,帮助和鼓励他们克服恐惧,战胜困难。经常穿防护服进入病区,手机操作不便,周厚桥便联系保管室,专门为东院同志配备了两副对讲机,自己手持一只,在院区测试,与值班室同志通话试机,确定对讲机信号可以连通的距离和适用范围,指导班组规范使用。班长的细致和耐心温暖着每一位班组成员,让他们卸下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后勤的职工,向来团结奋进、坚忍不拔。特殊时期,这种精神便发扬得尤其鲜明。周厚桥是一名后勤班长,更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他勇挑重担,守土有责,带领着自己的队伍一路向前,牢牢守住一了方平安。
电话室:沟通的桥梁,一群可爱的人
“喂,你好,这里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喂,你好,这里是电话室…”或许你我不曾谋面,但只要是院内的职工,或是致电我院咨询的人,对电话室话务员的声音一定不会陌生。电话室负责院内所有电话业务的转接及话机的安装与维修,是院外与院内联系的重要窗口,他们用声音架起沟通的桥梁。
因疫情发展,电话室业务呈现大幅度增长态势,话务员从疫前每晚一人值班,到现在每晚三人值班。在疫情面前,时间就是生命,准确的为院外病人提供在线指导,为院内临床科室的需求给出指引及反馈,不耽误一分一秒,确保通讯畅通、沟通及时,此时此刻电话室的压力与责任也更显重大。
不得不提的是,电话室话务员中有这样一位同志---刘瑛,自2018年被诊断为肿瘤,放疗化疗之后整整瘦了几十斤。虽身体不好,但因工作繁忙,自从1月23日医院通知全员取消休假后,刘瑛同志每天都坚守在岗位,至今未休过一天假。
除话务工作外,电话班组还承担着全院所有电话的安装与维修工作。原本打算去海南与父母过年团聚的刘伟班长,在钟南山院士呼吁武汉市民无特殊情况不要出汉的时候,就取消了出行的计划。1月23日武汉封城,班组大多数人内心都是恐慌的,作为老同志和老党员,刘班长与每一位电话室同事谈心,对他们进行安抚并疏导,并用实际行动来激励和鼓舞大家,不管是发热门诊还是隔离病房,只要安装电话,作为班组长的刘伟都会冲锋在前,是他的坚定和无畏,给了其他年轻同事更多的信心与勇气。
1月26日凌晨一点机房故障,刘伟班长五分钟内赶到现场排除了故障。1月28日接到东院紧急任务,因行政区从一号楼搬至七号楼,整个行政区域的电话需要重新布线、安装调试。时间紧任务重,在刘伟班长的带领下,电话室全部维修人员一起奔赴东院,历时一天一夜,圆满完成31部电话的安装任务。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电话室的二位同事不幸确诊。作为密切接触者,刘伟班长被医院要求强制隔离观察。隔离观期间,他时刻与坚守岗位的电话室同事保持联络,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指导他们开展工作。隔离观察期满后,他第一时间返回岗位,重新投入到新的战斗当中。
每当深夜,也许大多数家庭早已入睡,但电话室的同事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像一个大家庭,相互扶持,相互鼓励,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他们默默付出,确保通讯24小时畅通。他们守住的既是一根电话线,也是救治患者的“生命线”。
汽车队:昼夜不停的滚滚车轮
抗击疫情,车队康杰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不久前的一天早上6时,天气阴冷,东方还没泛白,李世拯师傅开着120急救车在武黄高速公路上疾驰,车上载的是一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在下匝道时,一位值守的交警迎面深深得敬了个礼,这位堂堂七尺男儿瞬间泪流满面,“我们同在疫线奋战,被彼此的坚守所感动。那一刻我觉得值了,这辈子都值了!”
总务处汽车队从去年12月便随医疗队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当时主要负责接送增援金银潭医院会诊的医务人员。随着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物资配送、职工班车、接送医疗救援队、病人转运等大量繁琐而艰巨的任务都落在了车队的身上。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们闻令而动”,队长周奕是预备役军官,副队长康杰是退役军人,队里还有黄水文等4名退役军人,一直采取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封城那晚,车队紧急召开动员会,所有班组成员表示继续留下来一起并肩作战。随后,大家回到家中简单收拾了行李,对家人叮嘱了几句,就返回车队24小时待命。其中康杰称得上是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兵,参加过1998年抗洪、2003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抗震、2010年玉树地震救援、2010江汉抗洪。
周奕和康杰,就像连长搭档指导员,考虑到车队师傅年龄普遍偏大,既要顾及生命安全,又要做好持久战准备,俩人无论多晚收班,都要“碰个头”商量着隔日的工作安排,优化调配,以充分保证师傅们良好的工作状态。抗疫期间,车队沈超师傅的爷爷突然离逝,自小与爷爷感情深厚的他愧疚不已。但是面对大量的工作,他知道缺一个人其他队友就要多负担一分,在周奕、康杰和队友的关心和鼓励下,沈超重拾心情,继续投入到抗疫工作中。全力确保乘车职工健康安全是每位队员心中紧绷的弦,“所有消毒工作都缝插针进行,出车一趟,消毒一次,师傅们之间也会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做好个人防护。”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车队多次临危受命,紧急转运医护人员及确诊病人,安全、及时、高效完成所安排的各项派车任务,累计出车2000台次。班长周奕日夜不停往返多地接收捐赠救护车等专业车辆共计13台,并完成了捐赠手续。本着不让医护人员孤军奋战的赤诚之心,总务处车队不惧危难,不论冷暖,昼夜疾驰在“疫”线,用满载责任的车轮,为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保驾护航。
后记
在这场战斗中,总务处很多职工因工作需要,须深入一线红区开展工作,他们多是水电维修、电话安装、送氧、保洁等一线班组人员,他们始终和医务人员并肩战斗,默默付出、不计条件、不畏艰险。
总务人始终朴实无华、默默坚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发声,为战胜疫情提供有力保障,让一线人员没有后顾之忧。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大家同舟共济、勠力同心、坚守岗位、不辱使命,一次次迎接挑战。他们和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站在一起,用自己的汗水筑起了医院抗击疫情最坚强的后勤保障防线,用责任、行动、担当诠释了后勤职工的初心和使命。(总务处党总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