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主站
  • 媒体聚焦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2023年05月 总第113期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宣传部
    本期责任编辑:邹亚琴
    湖北日报:“千里眼”拉响身体警报——慢病患者健康的“云管理”
    发布:湖北日报 时间:2020-08-12
    A+ A-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胡雯洁 通讯员 杜巍巍

    云端捕捉“异象”

    “嘀嘀嘀”一声声警报,打破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值班室的平静。突然,电脑屏幕上,弹出了一个窗口,上面患者的姓名、电话等信息一目了然。

    “不好,77岁的叶先生心律失常。”值班人员抄起电话,迅速将信息反馈给该院心内科医生。很快,医生拨通了患者家属的手机。

    8月10日,患有高血压、房颤等疾病的叶老先生突发心梗。随身携带的可穿戴设备单导联心电仪数据显示异常,并触发互联网医院的报警系统。医生及时调取患者以往相关数据进行比对,立刻予以用药指导,叶老先生搏回一命。

    “通过穿戴设备,我们可以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进行干预。”心内科医生徐昌武说,对于心梗病人而言,黄金抢救时间只有短短数分钟,此时进行用药指导,可为进一步生命救援赢得时间。

    据悉,目前,该系统主要针对高血压、鼾症等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覆盖人群约9万人。

    “它就像‘千里眼’,可实现24小时看护,我的心放下许多。”家住武昌的66岁周先生说。他患冠心病多年,需要定期调药。在互联网医院问诊系统,医生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监测其生命体征数据,及时将调整的药品邮寄到家。

    “我们希望在线上把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起来。”武大人民医院门诊管理服务部副主任王莹颖说,医生团队通过远程智能穿戴设备获取患者在家的健康信息、生命体征等测量数据,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让患者在家也能实时与医生团队联系沟通,有效管理自己的健康。目前,可穿戴设备有单导联心电仪、十二导联心电仪、蓝牙血压计、胎心监护仪、睡眠呼吸监测仪等。

    “试水期”的探索

    这个在我省医界尚属“试水期”的尝试,显然还有些忐忑。

    武大人民医院门诊管理服务部主任孙璇介绍,诞生于2020年2月的这项诊疗模式,“受命于危难之际”。当时受疫情影响,不少患者面临治疗可能随时中断的窘境,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就医方式补位。医院开通了互联网医院,虽然可以解决病人的问诊、拿药问题,但针对慢性病患者的医疗之需,略显薄弱。没有患者的心率、血压等数据支撑,医生的用药调整只能估摸着进行。更绕不开的现实是,即便恢复正常医疗秩序,慢性病患者也需要长时间观察病情,视情况调整治疗方案。这样,病人常有奔波医院之苦,医生也有比对数据之劳。可否利用一种远程监测系统,对患者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医院“智慧大脑”平台进行分析,以解决慢性病管理中长期存在的“医患烦劳”问题?很快,可穿戴设备进入视野。

    设想提出后,医院迅速付诸行动,选择具有相关资质的可穿戴设备厂商、联系具有软件研发能力的系统商,根据采集的数据和测量结果,不断校准、优化。

    “当时,鲜有经验可以借鉴。”武大人民医院门诊管理服务部护士长刘靖说。她常常体验这些穿戴设备的舒适度,并提出改进意见。为了提高后台判断的准确率,他们还特意在“智慧大脑”里输入了150万份心电图,作为参考。“智慧大脑”预判后,再由医院资深医生复审,确保诊断报告精准无误。

    在厚望中前行

    其实,可穿戴设备从诞生到大规模运用于健康管理,并非一步之遥。

    2012年,因谷歌眼镜的亮相被称作“智能可穿戴设备元年”。其后,许多企业进军智能可穿戴设备研发。短短数年,异彩纷呈,涌现出手表、眼镜等多种产品形式。与研发企业兴致勃勃进军形成对比的是,近几年,医界对可穿戴设备的反应相对平淡。绝大多数湖北地区的医院尚未将可穿戴设备正式引入医疗实际操作。

    刘靖坦言,使用中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如穿戴设备在数据采集和传输过程中,用户的操作及无线网络环境会对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上传及时性造成影响。此外,企业平台自成体系、关键技术尚存壁垒等问题也不容回避。

    业内专家也有担忧,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日益增强,可穿戴设备强化了这种依赖性,当到处印刻着健康指数、行为习惯、生活偏好和工作履历痕迹的时候,个人隐私泄露的危险大大增加。

    湖北日报:“千里眼”拉响身体警报——慢病患者健康的“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