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版 | English | Francaise
  • 首页 > 健康科普 > 生理卫生
    重视终末期肾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发布:肾病内科 阅读次数:852 时间:2020-08-26
    A+ A-  

    终末期肾脏病,指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终末阶段。终末期肾病的具体表现为肾脏功能衰竭,体内毒性代谢产物的积蓄,导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从而引起尿毒症的各种症状,如皮肤瘙痒、水肿、恶心呕吐、纳差、口氨臭味等,并可出现贫血等并发症。和其他所有慢性疾病一样,终末期肾病患者长期忍受着慢性疾病的煎熬,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巨大的痛苦。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死于终末期肾病的人数高达73国家级人才,而在我国,终末期肾病患者超过了100万。据国外报道,12%~40%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而这些心理问题造成的危害有时甚至比疾病本身带来的损害还要严重,因此终末期肾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终末期肾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否认、逆反

    部分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仅凭自我感觉,怀着侥幸心理,否认医生的诊断。这是患者应对危害的一种自我防御,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我保护作用,但容易延误病情。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治疗方案持怀疑态度,表现逆反心理、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易与他人发生冲突,遵医行为极差。

    2.侥幸、渴望

    渴望生存是每个患者最强烈的愿望。部分患者在尿毒症诊断初期存在侥幸心理,忽视疾病的严重性及治疗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其他不科学的方式来缓解症状治愈疾病,四处求医,幻想有朝一日能康复,结果是增加了巨额花费。此外,一些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也希望肾功能好转逐步摆脱透析,恢复身体健康。

    3.紧张、焦虑

    焦虑是预感到即将发生不幸时的紧张心情,是慢性病患者常见的心理体验。由于终末期肾病患者需要长期血液透析中途不能间断,长期的治疗使患者的工作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多数患者对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不了解,加上透析穿刺引起的剧烈疼痛等,导致患者产生紧张、焦虑心理。

    4.悲观、抑郁

    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事物失去兴趣和愉快感,自我评价低,睡眠障碍,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终末期肾病患者意识到他们濒临死亡,而且目前没有非常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只能依赖透析来维持生命,自己永远与医院、透析器连接在一起,处于被动的地位,加上患病后家庭角色及社会功能的丧失,昂贵的医疗费用给家庭带来的重负等,使患者失去治疗信心和生存希望而感到悲观厌世,甚至自杀。

    5、过度依赖

    有些患者的保护意识过强,担心过量运动会伤害到自己,加之家属过度的照顾和迁就,有些自己能完成的事也不愿意做,都会导致患者过度依赖,增加家人的照顾负担同时还可能加速疾病进程。

    如何实施救助?

    1.健康教育  根据疾病特点及患者心理特征,及时准确的向患者提供疾病相关信息,正确认识终末期肾病。如休息、饮食、营养、用药、深静脉置管的自我护理、液体和钠盐摄入的控制等。通过知识手册、宣传栏、召开病友会、定期随访等途径使患者了解治疗计划,预期疗效,治疗的注意事项以及并发症的解决办法。矫正不良行为,消除其逆反及侥幸心理,自我调节情绪,减轻因对疾病认识不清带来的紧张,焦虑、抑郁状态,提高防病治病能力。

    2.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患者的负面情绪,针对患者的经历、个性采取不同形式的心理治疗和护理, 如积极暗示法、转移法、疏泄法、合理理由法,将患者的消极心理刺激减少到最低限度。成立“肾友”俱乐部,促进患者间的交流,使他们从透析效果好的病友身上看到自己的未来和希望。

    3.寻求家庭社会支持  告知家属其言行、态度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状态、治疗及预后。家属不仅要承担照顾责任,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鼓励其战胜疾病,使其感到家庭的温暖与真情。必要时医院可以与患者所在的单位、街道取得联系,寻求支持,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增加抗病的信心。

    4.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医护人员经常询问患者的病情和心理感受, 耐心倾听患者的问题并为之解决,使患者对医务人员充满信任,对治疗疾病充满信心。

    5.提高护理人员操作技能  在精湛的操作技术能提高透析质量,降低患者痛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缓解不良情绪,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6.创造温馨舒适的环境  保持治疗室整洁,定时通风、消毒,床单被褥保持干净舒适,减少噪音;为等候的患者提供书刊、报纸、电视机、 饮水、纸巾等,减少患者的不安和陌生感。

    7.鼓励患者多参加社会活动,避免过度依赖  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下棋、打太极等,欣赏优美的音乐,积极面对生活。

    总之,加强人文关怀及个性化的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从而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袁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