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主站
  • 医院新闻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2023年05月 总第113期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宣传部
    本期责任编辑:邹亚琴
    2位专家获评2020年度“湖北医德楷模”“湖北医德之星”
    发布:院工会 时间:2021-01-11
    A+ A-  

    本站讯 1月7日,湖北省总工会、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文公布了2020年度“湖北医德楷模”“湖北医德之星”的评选结果。我院麻醉科主任夏中元教授获“湖北医德楷模”荣誉称号,呼吸与危重症医学Ⅱ科丁续红主任医师获“湖北医德之星”荣誉称号。

    此次评选是为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 的职业精神,展示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德医风,进一步激发医疗卫生工作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光荣感和使命感。经各单位推荐并公示、专家评审委员会评选、公示等相关程序,选树产生了10 名“湖北医德楷模”、 30 名“湖北医德之星”。

    夏中元,武汉大学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担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麻醉学教研室主任。在夏中元从事麻醉专业工作的三十余年里,他始终秉承“敬畏生命、极致精微、成人达己”的初衷,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为学科铺就稳健宽阔的发展道路。

    在2020年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夏中元教授肩负固守人民医院主院区和东院区手术室的重任。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反复细化优化预案流程,科学调派人力分配资源,层层设防不留死角,确保了两个院区疫情期间的正常运转,通过网络视频与国内外抗疫专家共同探讨并交流新冠肺炎的防治经验;参加专家组会议提出了早期治疗性插管,早期脏器损伤评估以提高重危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的策略,为提高危重症患者生存率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湖北省卫健委专家组和肺移植专家组成员完成了湖北省首例新冠肺炎患者肺移植手术的麻醉,为患者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作为科研工作者,夏中元同志发表了多篇新冠肺炎的相关研究论文,发现围术期可加重新冠肺炎潜伏期患者的进程并影响其预后,该研究发表于世界知名杂志《柳叶刀子刊》,并被美国ASA与APSF、比利时外科学会编入新冠肺炎防控指南。

    夏中元教授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临床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胸科麻醉分会常务委员、武汉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学会常委,在临床麻醉及危重医学方面研究独到、积淀深厚,优势明显,综合实力居华中地区前列,部分技术在华中地区具有开创性和很高的省内外知名度并获得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在高危病人及重危手术的围术期评估、急救及重要脏器保护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为专业的发展和服务广大患者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高超的医术深的患者好评。①省内最早开展:高危心脏不停跳下的冠脉搭桥术麻醉实施及肾功能的维护;②中南地区开展最早以及最多:深低温停循环下主动脉全弓替换手术的麻醉及其脑、肺功能保护;③省内较早开展:新生儿高危颅脑手术麻醉、巨大动脉瘤及巨大动静脉畸形手术的麻醉及科学血液管理;④多器官功能衰竭病人、多次心梗和脑梗等病人手术麻醉管理及围术期处理;⑤极度气管狭窄病人手术急救及麻醉、超高敏体质病人麻醉等;⑥已知多次术中知晓病人再次手术的麻醉实施和管理。年实施危重疑难病例比例高达90%,年均参与省市内危重疑难病会诊、抢救及麻醉200例以上。

    在夏中元教授的带领下,学科中多数亚专业的临床诊疗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麻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过多年的建设,学科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原创技术优势。熟练掌握低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大龄法乐氏四联症患者麻醉处理,复杂神经外科手术麻醉和合并重度心肺功能障碍患者外科手术的麻醉处理。同时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为新技术与新业务的临床应用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制定并优化了低体重早产儿视网膜病光凝术麻醉流程,重度鼾症腭咽成形术后早期拔除气管导管流程,重度心功能不全孕妇围术期麻醉处理以及特异敏感体质患者围术期处理流程等等,在低温脱水措施提高心肺脑复苏成活率方面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全年低龄、老年及危重症患者麻醉比例超过70%,新技术新业务开展比例超过8%,同比增加21%。连续12年无麻醉安全事故,麻醉相关死亡率1/200000,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科研方面:夏中元教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指导并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7项;出版及参编专著10部,获批专利10项,参编著作和科研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及成果推广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70多篇。

    教学方面:夏中元教授立德树人,言传身教。目前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生90余人,正在培养博士和硕士包括在职研究生40余人。在历年培养的研究生中,17人在省内各地市州级医院担任科主任或副院长。其研究小组所研究的围术期重要脏器(心,脑,肺,肾)保护,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中成药物(参附等)对重要脏器保护作用的研究,其观点被医疗专业同行专家广泛认可并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影响,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社会和患者造福!夏中元教授于2020年被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评为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暨湖北名医工作室负责人。

    担任科主任12年来,夏中元以身作则,严格管理。全方位加强管理,提高科室的整体技术水平、增强风险意识、麻醉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培养了优秀的学术团队。他也是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从事武汉大学医学院教学工作32年,承担武汉大学医学院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的麻醉学教学任务。培养了多名研究生。不仅传授医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习方法,更传授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进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人文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获得学生好评。

    作为湖北省麻醉质控中心副组长,夏中元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积极参与制定管理办法和质控标准,经常性开展培训,每年召开麻醉质量控制工作会议。努力提高麻醉质量,降低麻醉风险。先后获得2016年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湖北省卫生厅2012年“三好一满意”群众满意的医务人员的称号,2011年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中共湖北省委保健委员会,湖北省卫生厅共同颁发的全省干部保健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湖北省卫生厅2011年湖北省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并连续数年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称号。

    行医多年,获奖无数,教学科研成果斐然,但夏中元仍保持着“做麻醉有挑战,救病人有成就”的初心未变,一路不离不弃,砥砺前行。

    丁续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II科主任医师,副教授。面对新冠肺炎这一百年一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勇敢地站在了抗疫的第一线。丁续红从2020年1月23日起,连续55天在首义院区主持新冠隔离病房医疗工作,共管理100余张床位,每天与新冠病毒零距离接触,身着防护服查房至下午1、2点。疫情暴发初期,医患双方对新发疾病了解不足,患者心理压力很大,丁续红在制定治疗方案同时还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增强了大家战胜疫病的信心。丁续红组建了医患微信群,患者有身体不适或其他生活方面的需求,均能第一时间予以回复解决。疫情好转后,相当部分病人在临床痊愈后出现核酸长阳,心情焦虑烦躁,加之网上多种“神药”满天飞,丁续红及时将掌握的资讯告知病人,稳定患者情绪。最终所经治的病人均全部康复,且无后遗症。对于治疗方案,丁续红观察到,起病3-5天后仍持续发热、出现低氧血症伴肺部病灶进展或机化的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效果很好,能避免机械通气等有创治疗,为此类患者缩短病程。援鄂医疗队撤离后,丁续红转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新冠重症病房,接管新冠肺炎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及并发肺间质纤维化的患者,同时还接收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等呼吸机转诊的危重患者及刚刚撤离ECMO的患者。由于此类患者大多合并多处深大褥疮,她组建临床治疗小组、气道管理小组、营养小组、褥疮小组等,进行了气管插管、支气管镜检查等高暴露高风险工作,2020年4月30日圆满完成东院区新冠病人救治工作。

    自工作以来,丁续红勤奋学习,积极钻研呼吸与危重症专科理论及实践知识,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并应用于临床实践。2009年成功抢救一例肾移植术后严重肺部感染的“白肺”患者,是该科类似患者救治成功的第一例,为后来成功救治类似患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013年采取气管套管连接无创呼吸机的方法令一例气管切开有创通气达1年之久的患者成功脱机,并顺利出院。多次参与胸外科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诊疗工作,降低了患者的术后死亡率。曾多次被评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先进工作者。

    为响应省卫生厅“送医下乡”号召,2014年丁续红参加了为期1年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支援罗田工作小分队,在罗田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持疑难病例查房、院内和院外会诊,并通过讲座形式介绍呼吸专科最新进展,为县级医院培训临床医师。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医联体周末义诊工作,多次赴沙洋县人民医院、蕲春县人民医院、麻城市人民医院、汉川市人民医院等开展门诊工作和疑难病例查房。2017年参加了湖北省卫生计生委组织的全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监督执法检查,在荆门市完成相关检查任务。2020年8月湖北省总工会组织优秀抗疫职工疗休养,在休养期间还参加了五峰县人民医院举行的“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大型义诊活动,获得很好的社会反响。

    作为教学医院职工,丁续红注重教书育人,积极参加教学工作。指导硕士研究生6名,均按期毕业,就业率100%,在相应工作岗位上成为骨干医生。积极参加本科生诊断学和内科学教学工作,2004年和2005年两获本科生教学“双语教学奖”,2005年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教师”。参与了武汉大学医学部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合作进行CPPT(临床病理药理与治疗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全过程,自2011年开始讲授本科五年制学生的CPPT理论大课和实习小课,2014年起开始承担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以及后来5+3的理论大课讲授和实习小课,2016年起担任CPPT1部分的负责人,除每年讲授呼吸系统疾病理论大课和实习小课外,还负责课程师资安排及考试出题、试卷批改、讲义编写等工作,2018年被评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教学先进个人优秀带教老师”。 2016年7月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老师培训班,获得指导老师资格,2017年开始参与住院医师培训和理论授课,带教住培医师人数约30名。2019年2月被评为2018年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带教老师。2016年11月参加中国医师协会在中南大学湘雅第一医院举办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学习,2017年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培基地通过国家验收成为第一批72家基地之一,作为我院PCCM专培基地中心主任,承担了招生、学员管理、理论课程安排和讲授等工作,目前中心在培学员12名,接受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放射影像科、中心ICU、麻醉科等的全面训练。长期从事临床实习生、进修生的带教工作,包括指导病历书写、查体、临床思维、医患沟通技巧、电子支气管镜操作等等,工作中严格要求学员,毫无保留的传授知识,深受好评。

    丁续红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武汉变态反应分会理事、湖北省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常务委员等,积极参加学会组织的各项义诊、学术活动等。作为湖北省和武汉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积极参加医疗事故鉴定工作,秉承公正、中立原则,利用专业知识处理医疗纠纷。长期担任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审稿专家,严格公正,为学报把好关,维护学报的学术地位。

    丁续红注重临床和教学科学研究,发表科研论文三十余篇,参编著作四部余,分别为2003年8月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肺脏疾病鉴别诊断学》,2003年3月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内科疾病治疗学》,2006年3月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诊断学(Textbook of Diagnostics)》,2011年3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呼吸系统疾病并发症鉴别诊断与治疗》(副主编)。2005-12至2008-12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吸入皮质激素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下呼吸道细菌定植,编号NX200515”;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分别是2013-01至2016-12“I型NKT细胞通过调节树突状细胞功能参与哮喘小鼠Th2反应”,2018-01至2021-12 “α-半乳糖神经酰胺活化肺iNKT细胞诱导气道免疫耐受及其机制探讨”,2020-01至2023-12“小剂量5-氟尿嘧啶诱导肺炎性树突状细胞数量减少对哮喘Th2反应的影响”。论文“P53,p21waf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诊断肺癌的评估”(中华内科杂志)于2002年11月获湖北省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002年12月“痰液分子标志物在肺癌早期诊断中价值的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3年2月“诱导痰炎性标志物对支气管哮喘诊断和疗效评估的意义研究”获武汉市科学技术三等奖。2002年主持武汉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肺和胸膜物理诊断”双语教材的编写及应用 编号 2002-06”,论文“肺和胸膜物理诊断”英汉对照双语教材的使用体会(西北医学教育,2004-12)获2004年度武汉大学优秀教学研究论文奖,“五年制本科生诊断学双语教学探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01)获2005年度武汉大学优秀教学研究论文奖。(工会 李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