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主站
  • 媒体聚焦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2023年05月 总第113期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宣传部
    本期责任编辑:邹亚琴
    湖北日报:千余结石“雄踞”胆囊
    发布:湖北日报 时间:2022-03-11
    A+ A-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通讯员 邹亚琴

    汪斌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学博士。从事肝胆外科临床工作近30年,擅长肝癌、胆管癌、胆囊癌的标准化及精准化手术切除与综合治疗,肝癌的全周期管理,各种终末期肝病的肝移植手术,肝胆管结石的微创手术,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等。

    一颗颗米粒大的胆结石,悄悄地“潜伏”进胆囊。不知不觉中,居然汇聚了千余颗之多。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玩意,终于有一天发起了“暴动”,向它们的主人——一位60余岁的老妇发起攻击。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医生的紧急救援下,这群捣蛋的家伙终于被“缴获”。

    3月10日,楚天名医大讲堂在武大人民医院肝胆外科门诊举行,该院汪斌教授提醒,胆囊结石偏爱肥胖、女性、40岁以上、多次孕育、有家族史、生活饮食不规律等六类人群,且有癌变隐患,有相关症状者要引起重视。

    小小胆囊

    竟装了1012颗结石

    来自湖北石首的杨大妈,今年1月初,突然出现了右上腹部的持续胀痛。忍痛20多天后,疼痛突然加剧,且并发了黄疸,大妈一家辗转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

    经过检查,杨大妈“毫无悬念”地被确诊为胆囊多发结石。但细心的汪斌却意外发现“端倪”,正常人的胆囊大小约为8厘米,而按术前磁共振检查显示,杨大妈的胆囊异常增大到正常的一倍左右。究竟是何因“作祟”,医生们决定一探究竟。由于胆囊已经失去了原有功能,需要尽快手术切除。专家团队为杨大妈制定了腹腔镜下切除胆囊的手术方案,以彻底解除病痛。

    手术顺利进行,但在拿下来的胆囊标本被切开的瞬间,在场的医护人员们大吃一惊:整个胆囊里全是一颗颗橄榄绿色的结石。术后,汪斌带着手术团队仔细一数,大大小小竟然有1012颗。汪斌表示,胆囊结石在肝胆外科是常见病,但像杨大妈这样长出来上千颗结石,他从医近30年还从未见过。

    胆结石

    偏爱这6类“F”人群

    汪斌介绍,胆囊是储存胆汁的一个器官,位于肝脏的下方,肝脏分泌的胆汁首先在胆囊储存进行浓缩,然后在进餐时收缩排出到肠腔,促进食物的消化。

    胆汁中含有胆固醇、胆色素、钙质等成分,当胆汁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改变时,会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过饱和,从而造成胆固醇沉淀结晶,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结石。

    据悉,临床发现,这六类人(6F)好发胆囊结石:第一类是肥胖(Fat)人群,肥胖者胆汁中有较高的胆固醇浓度,且胆固醇的分泌、合成也较高,容易形成结石。第二类是女性(Female),由于她们的雌激素水平过高,降低了胆囊的收缩功能,影响胆囊排空,不利于胆汁排泄,同时还会增加胆固醇的分泌,给结石以可乘之机。第三类是40岁(Forty)以上人群:他们血液中胆固醇浓度增加,较易发生胆固醇结石。第四类是多次孕育(Fertility)者,其原因是怀孕会让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增加,另外,怀孕时腹压增加,使胆囊排空不完全,胆汁因此停留在胆囊内,增加了结石的发生率。第五类是,有胆结石家族史(Family)的人,由于家族中有人曾经患过胆结石,其发生胆结石几率相对较高。

    此外,生活饮食不规律(Free)的人也会受到胆结石的青睐。他们经常不吃早餐;饮食中油脂、胆固醇、糖分过多而维生素、膳食纤维过少;久坐、熬夜、少运动等,这些情况都能导致胆囊收缩不规律,胆汁过度浓缩而易形成胆固醇结晶,时间一长就形成了结石。

    汪斌介绍,大家可以对照这6个“F”自查,“F”越多,患胆囊结石的可能性就越大。

    胆囊结石

    “重女轻男”且有癌变风险

    汪斌表示,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疾病,且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临床上看,这种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会逐步增加,且存在“重女轻男”的现象,患者中女性比例大于男性。

    他提醒,胆囊结石会引起慢性胆囊炎,长此以往,会有癌变的隐患。胆囊结石患者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可诱发急性胆囊炎,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疼痛,可以放射到右肩部及右背部,常伴有恶心、呕吐、发烧等表现,此时需要尽早到医院诊断治疗。

    专家建议,至少每年进行一次B超检查,检查前要注意保持8小时空腹,避免食物影响检查结果。检查出胆囊结石也不必恐慌,尽早就医明确诊断,按照医生的指导,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报道链接:

    湖北日报:千余结石“雄踞”胆囊

    荆楚网:千余结石“雄踞”胆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