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莉 通讯员 杜巍巍 手术台前,他镇定自若,娴熟地操作着手术刀,毫厘不差,不断刷新“保肛极限”纪录。无影灯下,他精益求精,每一环节必须精细和完美,只为了呵护生命的尊严;他足迹遍布全国,只愿更多病患享受优质医疗……他就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Ⅰ科党支部书记郑勇斌教授。
勇闯“禁区”,不断刷新“保肛极限”
今年60岁的黄先生便血2年,距离肛门仅0.5厘米处有肿物,被诊断为超低位直肠癌。辗转几家医院,医生们表示“可以切除肿瘤,但无法保留肛门”。这意味着,黄先生余生要“背粪袋子”。 低位直肠癌是指肿瘤下缘距离肛缘小于7厘米的直肠癌,小于5厘米即称为超低位直肠癌,其主要治疗手段是将直肠和肛门“一刀切”,再经腹部造瘘、在腹壁排便,患者只能终身挂着一个臭烘烘的粪袋生活。
5厘米是一般公认的保肛极限。近年来曾多次刷新“保肛极限”纪录的郑勇斌教授,带领团队反复研判后,决定大胆实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ISR技术”,尽最大可能再次探索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极限保肛的“下限”。2月28日,手术团队在切除肿瘤的同时,成功保住了肛门及其功能。0.5厘米,也再次刷新了保肛手术的“下限”。
“感谢郑教授让我重获新生,让我能够更体面地面对今后的生活。”3月8日上午,60岁的黄先生顺利出院。 5厘米、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一次次刷新“保肛极限”纪录,一项项“空白”被填补,镌刻着郑勇斌对疾病、对生命更深层的专注和思考。有外国专家在观摩郑勇斌手术后称赞:中国直肠癌的手术水平已经超越了日本顶尖医疗团队!
精益求精,全力呵护患者的生活尊严
“在根治病灶的同时,还要尽最大可能保存病人的生活尊严。”在郑勇斌眼里,只要没有被肿瘤侵犯,排便、排尿乃至性功能都应被尽可能保留,连出血都应该严格被控制。 荆州李先生正在备孕二胎,却收到一纸“超低位直肠癌”诊断结果。肛周重要神经密集,术中有神经损伤风险,不但影响排尿排便功能,甚至有丧失性功能和生育功能的风险。 绝望之际,他慕名找到郑勇斌教授。郑勇斌团队在术中成功避开盆腔内的重要神经,2小时“零出血”完成手术,成功保留患者肛门。术后当晚,拔出尿管后,李先生即有了生理反应,两个半月后恢复正常的夫妻生活。
来自仙桃43岁的刘先生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肠癌中期,多家医院医生表示“治疗癌症就要切除肛门”,感觉生活失去了希望。经过多方打听,他慕名找到郑勇斌。内心焦虑的刘先生拉着郑勇斌一问就是半个小时,郑勇斌耐心解答,并手绘手术图谱为他释疑,让他安心接受治疗。
依靠严谨细致的判断力、果敢严苛的专业执行力、不畏艰险的创新力,郑勇斌带领团队不断向更高、更难处进发。对手术中的出血量,郑勇斌苛求到极致,追求光滑完整的手术创面。每一场手术之后反复回看视频,反省每一环节都是否做到精细和完美。
胃肠外科避免不了脏臭。肠梗阻病人足足几十斤粪便挤满了肠道,郑勇斌没有丝毫闪躲,首先上台默默地为患者清理干净。
仁心仁术,愿更多病患享受优质医疗
除了高精尖的技术,更要有俯首为民的情怀。
尽管工作忙碌,52岁的郑勇斌每个周末都会抽出时间,带领团队到全国各地开展“超低位保肛+神经功能保护”巡回宣讲和手术示范,还吸引大量同仁来院学习观摩。 为何如此?郑勇斌解释,自己一个人做手术,受益的患者只有几百人,引领更多同行一起掌握这项技术,就能让更多病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人体的盆腔就像一口锅,上宽下窄,而要在这口“锅”的最低位手术,视野小,操作空间窄,任何一点闪失都可能前功尽弃。因为手术方式的极端精细,很多医生难以掌握超低位保肛技术,更遑论术中神经保护。
5年来 ,郑勇斌团队的足迹遍及湖北、河南、河北、广东、福建等省,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每年,郑勇斌要做300多台复杂肿瘤手术,但依然每天分秒必争,不肯懈怠。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