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主站
  • 学科速递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2024年10月 总第118期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宣传部
    本期责任编辑:邹亚琴
    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医院斩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心律失常领域唯一奖项
    交叉融合攻克科学难题 自主创新服务人民健康
    发布:心血管内科 时间:2022-05-18
    A+ A-  

    本站讯 近期,中国医药卫生行业最具权威科技奖项之一,中华医学科技奖(2021)获奖项目公布,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江洪教授牵头完成的“自主神经调控防治恶性心律失常的策略创新与临床转化”项目,斩获医学科学技术奖,系心律失常领域唯一获奖。

    交叉融合攻克科学难题
    全球首次用光遗传学技术给心源性猝死“炸弹引线”装上“冷静开关”

    据了解,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患者超过50万例,其中80%以上是由恶性心律失常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源性猝死院外抢救成功率不足1%。

    心源性猝死好比“炸弹爆炸”,自主神经失衡尤其是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犹如“炸弹引线”。“炸弹引线”异常放电可加重心脏本身病变(炸弹实体),触发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炸弹爆炸”,对人体危害极大,且在医院外并无理想的即刻防治措施。

    有没有一种手段能主动及时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进而防止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江洪教授领衔的“心脏神经再平衡”研究团队,一直在为此孜孜不倦地努力。多年来,团队始终致力于用交叉融合的思维和方法给诱发“炸弹爆炸”的引线装上“冷静开关”,实现智能“拆弹”,从而防治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的传统干预手段为手术切除损毁,会导致手术创伤和出血、感染等并发症,还会永久丧失其本身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好比“五指山”。而江洪教授团队提出的为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炸弹引线”戴上“紧箍咒”的可逆性调控策略,在正常状态下保留其生理功能,仅在异常激活状态下进行精准调控,以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如何给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戴上“紧箍咒”呢?江洪教授团队以交叉融合创新思维为引领,锚定了光遗传学技术这项新兴科技。

    团队在全球首次采用光遗传学技术调控心脏交感神经防治心源性猝死,给心脏装上了可人为调控的“光控紧箍咒”开关,用于精准、可逆、可控防治心源性猝死;进一步融合纳米光热材料和光学调控技术,研发了无创光学精准神经调控策略;发挥多学科协同攻关优势,针对临床心源性猝死的传统干预策略多为交感神经的有创切除或体内植入器械的不足,研发了无创神经调控系统,并在全球首次开展非药物、非侵袭性无创神经调控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及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研究,成果获Basic Res Cardiol 杂志主编、JACC 编委、德国埃森大学西德心脏中心Gerd Heusch 教授高度赞誉。

    Adv. Funct. Mater封面论文  基于医工交叉研发“光控紧箍咒”

    江洪教授团队与武汉大学物理学院携手开展医工交叉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Adv. Funct. Mater(封面论文),同时,基于医工交叉研发无线光学器件

    这些研究成果同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未来人们有望通过手机蓝牙功能,通过APP一键给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戴上“紧箍咒”,提前阻止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江洪教授团队与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进一步开展医工交叉融合研究,优化系统能源供应,提出了“自供电可穿戴神经调控系统”理念,通过收集人体活动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为调控系统供电,并研发了基于压电纳米发电技术的自供电无创神经调控系统,克服了传统医疗器械需持续的能源供应而电池寿命有限的掣肘。

    这也意味着,通过中国学者在心源性猝死创新转化研究方面的不断拓新,可穿戴式自供电智能监测——调控一体化设备防治心源性猝死有望成为现实。

    目前,由江洪教授主导建设的武汉大学心脏自主神经研究中心、自主神经调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已认证通过。团队与武汉大学物理学院、化学院、生命科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深入交叉合作,研发了无创光学调控、无创电学调控、无创神经调控系统等用于防治心源性猝死的新技术。相关创新转化成果发表在Circulation(IF 29.690)、J Am Coll Cardiol(IF 24.091)、Adv. Funct. Mater. (IF 18.808,封面论文)、Nano Energy (IF 17.881)、National Science Review (IF 17.275)、JACC Cardiovasc Interv (IF 11.195)等知名期刊上。研究成果被美国心脏协会(AHA)及Medpage Today联合报道,被《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评为当年心律失常领域全球十大研究进展之一,入选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心血管事业70年回顾”,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

    自主创新服务人民健康
    中国智造全球率先精准“电疗”“精而强”发展助力“健康中国”

    江洪教授团队积极响应医院交叉融合创新举措,以创新服务人民健康事业,率先在中国自主研发新型电子脉冲消融系统,对心律失常精准“电疗”。据悉,该系统是全球首款基于磁定位导航并且集三维建模、标测、消融于一体的脉冲电场消融系统。

    不同于传统的消融技术,该系统具有消融速度快、手术时间短、靶向性更强、安全性更高等优势,利用“高压电”精准、快速“电疗”病变部位,可显著提高手术效率,同时降低患者的不适感。新型脉冲电场消融系统的独特优势和在临床上的突出表现,给心律失常的精准治疗带来革命性的改变,为世界心律失常治疗领域贡献了宝贵的中国方案。

    据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以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为核心组建,倾力打造集心脏介入诊疗中心、心脏急危重症诊疗中心、心血管疾病远程诊疗平台、临床标本库及大数据中心、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为一体的心血管疾病疑难病症中心,具有强大的专科实力和鲜明的专科特色。在2020年“中国医院/中国医学院科技量值”中学科排名位于全国第3,学科活跃度全球医院排名第4。

    学科拥有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国家“国家级人才计划”科技创新和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国字号人才20余人。主持和承担国家973 计划、863 计划、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国家重大疾病防治科技行动计划——心血管病防治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等各类项目共计200余项。2000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二等奖13项。

    据介绍,江洪教授是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获得者,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第五届“白求恩式好医生”、湖北省保健工作杰出专家和突出贡献奖、湖北省“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湖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北省百佳医生、湖北省金口碑医生等荣誉称号。

    江洪教授长期致力于心血管疾病临床防治及创新转化研究,近年以通讯作者在Circulation、JACC、Adv Funct Mater、JACC Cardiovasc Interv、Cardiovasc Res等期刊发表创新转化研究2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以及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一等奖、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奖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等20余项。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兼急危重症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学会心血管装备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医学会心血管学会主任委员等。

    未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将继续发挥自身在心血管领域的优势,全面提升创新研究能力和疑难病症诊治能力,向“精而强”的方向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精准、便捷的健康医疗服务,更好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和人民健康事业。(杨岑、周丽平、郭辅定、刘志豪)

    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医院斩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心律失常领域唯一奖项

    交叉融合攻克科学难题 自主创新服务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