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红刚教授团队正在手术中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晏雯 通讯员 张晓衡 7月2日,一场面向全世界直播的ESD手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消化医院成功举行。消化医院负责人于红刚教授在其自主研发的消化内镜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内镜精灵”(ENDOANGEL)辅助下,成功在第五届希腊雅典国际消化系统疾病论坛上,向全球同行直播了一例消化道早癌的高难度内镜治疗手术演示。这已是于红刚教授团队今年进行的第4次国际手术演示。
59岁的张爹爹(化名)因间断腹泻5年,大便长期不成形,每日大便次数多达5次,且偶尔伴有左下腹隐痛。于当地医院进行肠镜检查,在发现结肠息肉与直肠新生物后,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医院寻求进一步诊治。
消化医院于红刚教授在为该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后,确定患者的病理诊断为绒毛状腺瘤。据悉,绒毛状腺瘤属于一种癌前病变,癌变率高达50%。如果不及时诊治,数年时间即有可能发展成为癌症。早期癌前病变内镜下即可完成手术切除,治疗成本低、恢复快,5年生存率高于90%,几乎可以达到“治愈”标准。
在获得患者同意后,于红刚教授团队决定在由亚洲胃肠病研究所主办的希腊雅典国际消化系统疾病论坛大会中,直播为患者进行ESD手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中,于红刚首先通过其自主研发的消化内镜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内镜精灵”,对患者病灶进行辅助诊断。作为内镜医师的“第三只眼”,“内镜精灵”快速精准地识别出病灶并做出标记。
于红刚教授通过内镜下的精细操作,完整切除增生的息肉腺瘤,不伤害健康的肠黏膜,创伤小、恢复快,患者几乎没有疼痛感,可实现微创性切除和治愈。来自全球顶尖的消化内镜专家观看手术直播时,纷纷为于红刚教授的精彩手术演示点赞。
术后,张爹爹为于红刚教授团队竖起了大拇指,激动地说,“太厉害了,没想手术这么快就结束了,感觉就像睡了一觉,醒来一点也不痛。”心里多年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张爹爹感觉重焕新生。
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个患者、幸福一个家庭。于红刚教授提醒,随着饮食结构持续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结直肠癌不仅已成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仍不断攀升,疾病负担沉重,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尽早发现和处理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与状态,特别是结直肠腺瘤,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实现预防关口前移和重心下移。
于红刚教授提醒,由于消化道肿瘤的高发人群是中老年人,因此专家指南建议所有超过40岁的人进行胃镜筛查,45岁以后要进行肠镜筛查。经常出现消化道不适、有消化道基础疾病、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胃肠镜的筛查年龄应该适当提前。
相关报道:
楚天都市报:一场手术面向全球直播 展示消化道早癌治疗的“中国方案”
极目新闻:一场手术面向全球直播 展示消化道早癌治疗的“中国方案”
家庭医生报:这场直播,向全球展示消化道早癌治疗的“中国方案”
荆楚名医汇:这场直播,向全球展示消化道早癌治疗的“中国方案”
新浪湖北健康频道:这场直播,向全球展示消化道早癌治疗的“中国方案”
武汉微博健康:这场直播,向全球展示消化道早癌治疗的“中国方案”
科技健康在线:这场直播,向全球展示消化道早癌治疗的“中国方案”
湖北农村广播:这场直播,向全球展示消化道早癌治疗的“中国方案”
武汉广播电视台微博:这场直播,向全球展示消化道早癌治疗的“中国方案”
武汉新闻广播:这场直播,向全球展示消化道早癌治疗的“中国方案”
科普大讲堂开讲:这场直播,向全球展示消化道早癌治疗的“中国方案”
武汉广播电视台:这场直播,向全球展示消化道早癌治疗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