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这个“小精灵”,帮你精准揪出消化道早癌!

湖北省人民医院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2022年07月09日 07:00
消化系统肿瘤
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年轻化趋势
让人不寒而栗!

ꔷ 常见的消化道癌 ꔷ

图片

食管癌、胃癌、直肠癌,结肠癌……



然而如果能

提前预防、及早发现

战胜消化道癌其实并不难


那么我们如何能做到

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呢




7月2日,一场面向全世界直播的直肠绒毛状腺瘤ESD手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消化医院成功举行。

消化医院负责人于红刚教授在其自主研发、领跑全球的消化内镜人工智能的辅助诊断系统——“内镜精灵”(ENDOANGEL®)辅助下,在第五届希腊雅典国际消化系统疾病论坛上,向全球同行直播了一例消化道早癌的高难度内镜治疗手术演示。这已是于红刚教授团队今年进行的第4次国际手术演示。

图片


59岁的张爹爹(化名)因间断腹泻5年,大便长期不成形,每日大便次数多达5次,且偶尔伴有左下腹隐痛。于当地医院进行肠镜检查,在发现结肠息肉与直肠新生物后,慕名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医院寻求进一步诊治。

消化医院于红刚教授在为该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后,确定患者直肠新生物病理诊断为绒毛状腺瘤。据悉,绒毛状腺瘤是大肠腺瘤性息肉常见的病理分型之一,属于一种癌前病变,癌变率高达50%。如果不及时诊治,数年时间即有可能发展成为癌症。

于红刚教授介绍,早期消化道癌前病变,可在内镜下完成手术切除(ESD)。治疗成本低、恢复快,5年生存率高于90%,几乎可以达到“治愈”标准。

图片


由亚洲胃肠病研究所主办的希腊雅典国际消化系统疾病论坛(The 5th Athen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igestive Diseases 2022),是消化内镜领域享誉全球的学术盛会,通过讲座、手术演示和实践课程,展示消化领域的最新发展和最新技术,旨在为全球内镜医师同仁展示消化内镜领域在全球的发展和革新。

在获得患者同意后,于红刚教授团队决定在该项大会中直播为患者进行ESD手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中,于红刚首先通过其自主研发的消化内镜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内镜精灵"(ENDOANGEL),对患者病灶进行辅助诊断。

作为内镜医师的“第三只眼”,内镜精灵快速精准地识别出病灶并作出标记,给大会主席和参会者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图片

于红刚教授通过内镜下的精细操作,完整切除增生的息肉腺瘤,不伤害健康的肠黏膜,创伤小、恢复快,患者几乎没有疼痛感,可实现微创性切除和治愈。来自全球顶尖的消化内镜专家观看手术直播时,纷纷为于红刚教授的精彩手术演示点赞。

术后,张爹爹为于红刚教授团队竖起了大拇指,激动地说,“太厉害了,没想手术这么快就结束了,感觉就像睡了一觉,醒来一点也不痛。”心里多年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张爹爹感觉重焕新生。

发现一例早癌

挽救一个患者

幸福一个家庭

于红刚教授提醒,随着饮食结构持续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结直肠癌不仅已成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仍不断攀升,疾病负担沉重,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尽早发现和处理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与状态,特别是结直肠腺瘤,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实现预防关口前移和重心下移。

于红刚教授提醒,由于消化道肿瘤的高发人群是中老年人,因此专家指南建议:所有超过40岁的人进行胃镜筛查,45岁以后要进行肠镜筛查。经常出现消化道不适、有消化道基础疾病、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胃肠镜的筛查年龄应该适当提前。



消化道癌的高危人群

图片

消化道癌的发生发展是由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有消化道癌家族史;

☑  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喜欢过烫的食物、长期进食腌制食物等;

☑  幽门螺杆菌感染;

☑  有特殊疾病史,如胃溃疡等。


图片



胃炎到胃癌的发展路径

图片

从胃炎到胃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肠型胃癌发生的Correa模式这一经典发展路径来讲:

正常胃黏膜

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逐步发展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再度发展

肠上皮化生

此阶段距离胃癌仍有很长距离,但如果损伤因素继续刺激,会继续发展

细胞的异型增生

此阶段积极的治疗及胃镜随访,仍然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胃癌风险,否则发展为胃癌的风险,会逐渐增高。

胃癌


图片



“内镜精灵”的核心功能

图片

湖北省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医院研发的“内镜精灵“系统,是以于红刚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医生,持续进行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引领全球“健康+AI”领域。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GUT》、《GIE》、《柳叶刀胃肠疾病学》等行业学术顶级期刊,截止到2022年7月,累计发表SCI影响因子已达372.288分,赢得了国内外消化内镜专家的高度认可。


内镜精灵,能够大幅提高消化道早癌检出率。它的核心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耗时监测

上消化道检查时自动记录全检查耗时、食管耗时,下消化道检查时记录进镜耗时、退镜耗时。足够的观察时间,是提高消化道早癌检出率的基本要求。

图片

☑  肠道清洁度评分

临床的清洁度评分主观性强、一致性差,而参照eBBPS评分规则,利用AI实时对清洁度进行评分,更为客观;更好的清洁度,更清晰的视野,是消化道早癌检出的前提。


☑  盲区、退镜速度监测

上消化道检查智能提示已覆盖部位数、剩余未覆盖部位;下消化道检查检查实时监测退镜速度,以仪表盘的形式提示操作医生注意退镜速度;随时监控内镜医师的内镜操作质量。


图片

☑  早癌/腺瘤/息肉识别

智能识别,以红框、蓝框实时动态提示病灶风险级别,大大提高单纯肉眼识别的效率及能力;


相比传统内镜,“内镜精灵”具有超强人工智能计算大脑,自动识别胃肠准确率高,并能实时显示各项质控指标;


累计训练百万级的强大数据库,赋能胃肠检查的盲区监测,减少病灶漏诊;


一台内镜精灵,相当于高级别消化内镜专家的协同诊断,辅助医师进行高质量检查,提高早癌检出率。

图片



ESD手术是怎样进行的?

图片

ESD手术,是目前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新型微创方法,具体包括以下5个步骤。

标记:

充分观察病灶情况后,应用切开刀或APC于距病灶边缘0.5~1.0cm进行电凝标记。

黏膜下注射:

将生理盐水或者透明质酸钠等液体注射入黏膜下,使病灶与肌层分离,将病灶抬起。

切开:

沿标记点外侧缘,切开病变周围部分黏膜,再深入切开处黏膜下层,切开周围全部黏膜。

剥离:

用切开刀对病变黏膜下层进行剥离,切除病变。

创面处理:

应用止血钳、APC或金属夹处理创面,预防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


图片



哪些患者适合ESD手术?

图片

☑  消化道巨大平坦息肉,EMR等手术无法完全切除的患者;

  消化道早癌,如非浸润性的肿瘤、一些类型的黏膜内癌、一些分化型浅层黏膜下癌,都可以做ESD手术,对于年老体弱等有外科手术禁忌症的、疑有淋巴结转移的黏膜下癌也可评估ESD治疗;

☑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神经源性肿瘤、类癌、异位胰腺、囊肿等,也可以通过ESD治疗。

图片

视频,请戳下方!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发现一例早癌

挽救一个患者

幸福一个家庭



医院里的黑科技 · 目录
上一篇“降落伞”再升级!可有效预防中风下一篇又一次,人类输给了人工智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