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常见的运动障碍病,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在50岁以后发病。帕金森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上升,但也有少部分青少年起病的患者。我国目前帕金森患者已超200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帕金森病患者预计将在未来几十年内大幅增加。
PD的主要表现为动作缓慢、静止性震颤、肌强直以及姿势步态异常等。随着疾病进展,患者症状逐渐加重,可出现多种运动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在第27个“世界帕金森病日”来临之际,和大家分享与帕金森病密切相关的“手抖”问题。
首先,我们说的“手抖”就是医学上的“震颤”。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震颤都是帕金森病;而且,有些帕金森病患者在全病程中可以完全不出现震颤。
震颤的定义
震颤是(tremor)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指身体某个部位的主动肌与拮抗肌同步收缩引起关节的不自主性、节律性的运动。震颤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之一。震颤可以是独立的一种疾病,如特发性震颤;也可以是某种疾病其中的一个主要临床表现,如帕金森病的震颤。震颤的临床表现及病因复杂多样,震颤的早期识别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临床常见的震颤类型
静止性震颤
静止时出现,紧张时加重,随意运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常见手指搓丸样动作,节律 4~6 Hz
也见于下颌、唇和四肢
静止性震颤是帕金森病的特征性表现
动作性震颤:细分为姿势性震颤、运动性震颤
姿势性震颤
肢体和躯干保持某种姿势时才出现,肢体放松时震颤可消失,随意运动时不出现震颤
震颤以上肢为主
常见于特发性震颤、慢性酒精中毒、肝性脑病、肝豆状核变性等
意向性震颤
又称运动性震颤,是随意运动时出现的震颤,静止时震颤消失
越接近目标越明显,上肢重于下肢
频率4~5 Hz,幅度较大
常见于小脑及脑干病变
震颤的原因
常见的病因:生理性震颤、代谢性震颤、药源性震颤、心因性震颤、特发性震颤(ET)、帕金森病震颤、肌张力障碍性震颤、小脑性震颤
增强的生理性震颤:姿势性震颤为主,仅在维持某种姿势时出现,在焦虑、紧张、恐惧、低血糖或使用特殊药物时加重,振幅小,频率为6-12Hz,一般在去除触发因素后症状可缓解。
代谢性震颤:多为姿势性震颤,最常见的病因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引起上肢高频精细的姿势性震颤,常伴有其他系统性体征,如突眼、多汗及体重减轻。其他病因包括肾功能衰竭、低血糖反应和肝病。
药源性震颤:通常是姿势性震颤,危险因素为老年人和多药联用。常见药物包括β受体激动剂、茶碱类、抗抑郁药物、甲状腺素和胺碘酮等。阻断或抑制多巴胺的药物可引起静止性震颤以及帕金森病综合征,包括氟哌啶醇、利培酮、丁苯那嗪、桂利嗪和氟桂利嗪等。还有一些与生活方式相关如咖啡因和酒精等
功能性震颤:可为静止性、姿势性或动作性,也可三者共存。震颤的振幅、频率具有可变性。多在有某些精神因素如焦虑、紧张、恐惧时出现,有相应的心理学特点,去除促发因素后症状即可消失。最常见的因素是交感神经活性增强。
特发性性震颤ET:也称原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双上肢远端对称性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伴或不伴其他部位的震颤(如下肢、头部或声音)。震颤是ET的唯一表现,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一般病程超过3年。典型ET病程很长,对日常生活无严重影响,但随着年龄增加,震颤幅度会逐渐增大,影响社会活动和生活能力,包括言语、饮水、进食、穿衣、书写等。某些特发性震颤患者在疾病晚期,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其他的额外的临床特征。早期少量饮酒后ET症状可适当改善。
帕金森病震颤:震颤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首发症状,约75%病人首先出现震颤;帕金森病典型的震颤为静止性震颤,比如:手安静放在腿上可见手抖,但手伸出去拿东西反而不抖了。震颤频率为4~6Hz。震颤常先出现于一侧上肢远端,典型的表现呈“搓丸样”震颤。震颤从一侧上肢扩展至同侧下肢及对侧上下肢,下颌、口唇,舌及头部一般最后受累。上肢震颤幅度大于下肢,只有极少数病人震颤仅出现于下肢。同时伴有动作迟缓、姿势步态异常、僵直,多巴胺能药物治疗通常可改善震颤。
小脑性震颤:以意向性震颤为主,可有姿势性震颤。常伴有小脑的其他体征,如共济失调、轮替运动异常等。MRI或CT检查可发现小脑萎缩。
肌张力障碍性震颤: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运动障碍,主动肌与拮抗肌的不协调运动或持续收缩引起的以异常的动作或姿势为特点。震颤的部位多为颈部,其次是上肢,不对称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幅度大且不连续。轻触受累部分可减轻肌张力障碍性震颤的严重程度。
直立性震颤(OT)
75%患者可以是特发性的,没有任何相关特征(原发性OT),约25%有额外的神经功能,如PD、小脑变性、不宁腿综合征、周围神经病变等。多发生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典型表现为站立时以下肢为主甚至可波及躯干的同步性震颤而坐位或行走时消失,可造成站立不稳甚至姿势不稳,但很少会致病人跌倒;弯腰姿势时上下肢可相似程度震颤。
肝豆状核变性病(Wilson病):可表现为静止性、姿势性或运动性震颤,常累及远端上肢和头部,还可出现舞蹈样动作、面部怪容、手足徐动等。早期可表现较轻的静止性或姿势性震颤,晚期可出现上肢近端扑翼样震颤。眼部可见特征性的K⁃F环;MRI或CT检查可发现双侧豆状核对称性异常信号。
老年性震颤:表现点头或晃头,肢体出现细微的快速震颤。一般运动不受影响,精细动作受累,如不能持筷吃饭。不伴有肌张力增高。
在运动障碍门诊咨询手抖患者中,最常见原因为特发性震颤。目前的一些研究发现特发性震颤日后发生帕金森病的风险大于正常人。长期以来,特发性震颤与帕金森病的关系一直是医生关注和争论的话题。
对于严重的顽固性的手震颤和头震颤,如果药物和其他综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有的患者还可以选择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
如果你出现了手抖震颤的情况,请及时到神经内科(运动障碍疾病亚专业)门诊,专病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并结合临床检查进行综合评估,才能帮你制定专业的个体化的处治建议。
手抖是帕金森病吗?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状有哪些?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运动障碍专家团队将开展患者教育科普讲座和义诊公益活动,为您答疑解惑,有需要的市民可以前往参加。
时间:4月10日周一14:00—17:00
地点:泰康楼门诊大楼四楼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