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主站
  • 医院新闻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2024年10月 总第118期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宣传部
    本期责任编辑:邹亚琴
    乳甲外科陈创副教授等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发病机制研究取得新突破
    发布:乳甲外科 时间:2024-10-25
    A+ A-  

    本站讯 10月21日,最新一期国际知名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40.8)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中心副主任陈创副教授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刘天罡教授、邓子新院士团队联合开展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发病机制最新研究成果。

    本项研究发现,大部分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的病因是由副克氏棒状杆菌C. parakroppenstedtii感染所致,并阐明了该细菌通过分泌一种新型糖脂导致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发生和发展,研究团队还提出了治疗和预防方案。该研究突破了困扰半个多世纪的临床难题,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篇研究成果题为《副克氏棒杆菌通过分泌一种新型糖脂促进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发展》“Corynebacterium parakroppenstedtii secretes a novel glycolipi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为第一作者单位,刘然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陈创副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刘天罡教授、邓子新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

    陈创副教授介绍,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是一种主要发生在女性非哺乳期、病因不明的乳腺慢性炎性疾病,针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发病机制研究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曾被认为是罕见的乳腺疾病,自1972年被确认为一种独立疾病以来,其病因一直未有明确结论。近十年来,我国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发病人数快速攀升,已成为乳腺科常见疾病。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主要见于年轻女性,起病快、治疗周期长、易反复、损毁腺体,严重影响女性形象及生活质量,被称为“不死的乳腺癌”。由于病因不明,目前临床上缺乏明确的治疗指南,激素、抗生素、手术等治疗方法的疗效存在争议,且患者复发率高,是目前临床诊疗的难点。

    近8年来,针对我国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发病新特点及临床需求,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乳甲中心孙圣荣教授的指导下,陈创副教授团队与刘天罡教授课题组联合开展了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诊疗及病因学研究,已发表了10余篇系列研究成果,是目前该领域关注度最高的团队之一。

    本研究首先对临床样本进行测序和生信分析,发现了可疑致病菌副克氏棒状杆菌(C. parakroppenstedtii),并进行了分离、鉴定;同时按照科赫法则在动物中验证了其致病性。进一步研究表明,该致病菌适宜在富含脂肪酸的乳腺环境中生存,能分泌一种新型糖脂corynekropbactin,发挥螯合铁、破坏乳腺细胞、抑制其他定植菌生长、引起炎症因子IL-6上调的功能,进而导致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形成和发展。

    C. parakroppenstedtii感染导致的GLM发生的假说

    研究发现,缺乏脂肪酸合成基因,需依赖外源脂肪酸生存。乳腺组织能为其提供所需养分,而内衣可能是其传播途径之一。如果使用肥皂洗涤且阴干的方式,若此过程有肥皂残留,副克氏棒状杆菌会利用残留的脂肪酸盐作为养分生长,从而增加感染乳腺的风险。合理洗衣方式如使用洗衣液、消毒液、高温烘干或阳光下晾晒,能有效杀灭该菌。

    本研究得到了武汉大学、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工交叉研究基金,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交通大学等支持。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陈创副教授主要从事乳腺甲状腺疾病的手术及综合治疗,长期致力于乳腺癌及乳腺炎性疾病的多学科交叉及转化研究。2016年,陈创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学习归国后,专注于乳腺炎性疾病的临床诊疗及基础转化研究。陈创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第四轮青年重点人才、武汉市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连续六届获得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疗菁英”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课题,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高水平TOP期刊10篇,获省科技成果推广奖一项,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乳甲外科)

    乳甲外科陈创副教授等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发病机制研究取得新突破

    突破半个多世纪的临床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