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动态 —

医院新闻
女子血压畸低竟是脖子里的“血压开关”失控 洪山院区多学科协作助力她重获新生
发布:洪山院区肾病内科 时间:2025-04-29
A+ A-  

本站讯 54岁的田阿姨(化名)怎么也想不到,折磨了她整整十年的透析时低血压问题,竟然是因为脖子上几个“小黄豆”(甲状旁腺)在捣乱。

近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洪山院区肾病内科精准诊断,并联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及麻醉科开展MDT协作,施行高难度甲状旁腺微创切除手术。术后第二天,患者血压即回升至正常水平,困扰十年的顽疾终被攻克。

透析13年女子“深陷”低血压困境

田阿姨是位慢性肾衰竭患者,靠每周三次的血液透析维持生命。从10年前开始,她每次透析时血压就像“坐过山车”,最低时连正常人的一半都不到。

虽然长期吃着升压药,还时不时要打升压针,但她的血压就像漏气的气球,怎么也撑不起来。头晕、眼前发黑的症状越来越频繁,连吃饭睡觉都成了问题,这严重影响了田阿姨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信心。

今年4月,田阿姨慕名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肾病内科就诊,该科主任梁伟教授团队经全面评估,发现其患有严重的肾性骨病。这是很多长期透析患者都会出现的并发症——因为肾脏排毒功能丧失,身体里的钙、磷元素乱套,导致脖子上的甲状旁腺“暴走”,疯狂分泌甲状旁腺激素(PTH)。检查显示,田阿姨的甲状旁腺激素数值飙到1726pg/mL,是正常人的20倍。

藏在脖子里的“血压开关”

“异常升高的甲状旁腺激素,会干扰血管调节功能。脖子上这4个米粒大的腺体,就是田阿姨血压失控的元凶。”

梁伟教授解释,肾性骨病又称慢性肾脏病矿物质与骨异常(CKD-MBD),是慢性肾衰竭患者因肾脏排磷减少、活性维生素D缺乏等导致的全身性钙磷代谢紊乱。其典型表现为甲状旁腺增生、PTH分泌亢进,进而引发骨骼病变、血管钙化及心血管事件。若不及时干预,可导致严重骨痛、骨折风险增加,甚至因高PTH血症引发顽固性高血压或低血压。

打个比方,甲状旁腺就像身体的“钙管家”,正常时会调节血钙水平。而肾性骨病患者因为钙磷失衡,导致“管家”失控后开始胡乱指挥:其疯狂分泌的甲状旁腺激素不仅伤害骨头,还会引发血管异常收缩/扩张,导致血压像“坐过山车”。

对于田阿姨这种药物无效的顽固性低血压,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过度活跃的甲状旁腺,是最佳治疗选择。

多学科携手30分钟解十年难题

面对田阿姨的特殊病情,肾病内科主任梁伟教授牵头联合洪山院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陈始明教授团队、麻醉科吴晓静教授团队组成“拆弹小组”。

专家们多次围绕田阿姨的病情展开讨论并确定治疗方案。由于患者长期处于休克血压水平,且伴有严重的肾性骨病,传统手术面临极大风险。“能不能全身麻醉?如何做手术?术后如何为患者保驾护航?”这三大问题是“拆弹小组”的手术重点和难点。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专家们克服了患者血压低如休克状态且麻醉风险极高等困难,经过密切配合,仅用半小时便完成高难度微创甲状旁腺切除。

术后当天,田阿姨的甲状旁腺激素值(PTH)即从1726.1pg/mL骤降至69.4pg/mL(正常范围)。更令人惊喜的是,术后第二天其血压就回升至107/73mmHg,达到健康人群标准。这一结果也印证了PTH异常升高与顽固性低血压的直接关联。

长期透析患者警惕甲状旁腺“作祟”

术后管理同样考验医疗团队水平。甲状旁腺切除术后最大危险在于颈部血肿导致的窒息和低钙导致的癫痫、脑病及心力衰竭。

梁伟主任及杨倩教授团队凭借多年甲状旁腺切除术后管理经验,提前预判了患者在术后三天及术后一周的两次低钙血症的发生,及时预防和处理避免甲状旁腺切除术后常见的低钙血症的发生,让患者平稳度过术后一周的危险期。

4月26日出院时,田阿姨对专家团队的治疗水平称赞不已,她感慨地说,“早知道脖子上动个小手术就能好,何必遭罪这十年!”

梁伟教授提醒,长期透析患者如出现骨头痛得像“被蚂蚁咬”、皮肤痒得睡不着、血压忽高忽低像“荡秋千”这几种情况,一定要及时检查甲状旁腺功能。他建议,慢性肾病患者每3个月要查一次血钙、血磷和甲状旁腺激素,尽早发现异常,尽早干预治疗。

针对甲状旁腺功能异常,目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肾病内科已联合多学科协作,从术前评估、微创手术到术后管理形成完整方案,结合药物管理、透析方案优化等综合手段,为肾性骨病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帮助透析患者“一站式”解决骨痛、皮肤瘙痒、血压异常等并发症。(武天之 龚雨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