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菁华 通讯员 王建英 邹亚琴 6月4日,甲状腺癌患者孙女士轻轻摩挲着颈部那道几乎“不可见”的疤痕,嘴角泛起摆脱“懒癌”后的笑意。
一个月前,一处隐匿在甲状腺深处的结节让她夜不能寐。辗转多地,最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联合超声、病理、麻醉等学科专家组建MDT团队开展精准协作,帮她揪出了一处伪装极深的癌变甲状腺结节,使她重获健康人生。
迷雾初现:毫厘之间的生死竞速
“甲状腺双侧单发结节,4类风险!”两份三甲医院的超声报告,让孙女士深夜难眠。经过多方打听和慎重考虑,孙女士来到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陈创教授团队李智宇医生的诊室。超声科医生吴田为其检查却发现其双侧甲状腺多发结节:右侧腹侧边缘最大直径0.9厘米结节高度怀疑恶变,左侧一直径0.3厘米结节也高度怀疑有恶变风险,而右侧颈Ⅲ、Ⅳ区淋巴结的钙化灶,更是一道危险的预警信号。
必须尽快手术,但如何制定手术方案,是医患要共同面临的难题。陈创教授通过影像检查分析,对于0.3*0.3厘米的微小结节及右侧颈Ⅲ、Ⅳ区淋巴结的钙化灶,绝不能掉以轻心,“潜在杀手”就可能隐匿在这里。
图片说明:右侧腹侧及左侧甲状腺结节
图片说明:右侧颈部Ⅲ区、V区淋巴结结构异常(Ⅲ区一个伴钙化)
共擒隐匿“元凶”
针对这一复杂病情,乳腺甲状腺外科与超声影像科、病理科组建MDT团队,共同捕捉这一隐藏的“病魔”。
专家团队首先对可疑甲状腺结节及淋巴结进行穿刺。要验证这枚微小结节的性质,穿刺犹如“在发丝上雕花”。超声团队架起“鹰眼”设备,以三维动态导航锁定目标。
面对左叶中部0.3cm×0.3cm的TI-RADS 4A类结节,乳腺甲状腺外科穿刺室史曼曼医生屏息凝神,操作穿刺针在0.3厘米的狭窄间隙中精准刺入,既避开纵横交错的血管,又确保足量组织提取,得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初步诊断。
在诊疗过程中,最大的挑战集中在孙女士右侧颈Ⅲ、Ⅳ区淋巴结的评估上。超声影像提示该区域淋巴结结构异常,其中Ⅲ区一个伴有钙化的淋巴结尤为可疑。这个淋巴结的性质判断至关重要,将直接决定最终手术范围的划定。
医生史曼曼凭借精湛的技术,再次精准定位到这个可疑淋巴结。虽然常规的细胞学检查和甲状腺球蛋白(TG)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但医生在穿刺组织中敏锐地发现了“囊性坏死”这一关键征象。这个发现让整个医疗团队都绷紧了神经——这极有可能是癌细胞转移的“伪装”表现。
刀锋之上:多学科织就的“生命安全网”
面对这一复杂情况,陈创教授团队决定在手术中进行实时探查,通过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来最终确认淋巴结性质,并根据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侧颈淋巴结清扫。
手术台上,术中神经监测仪如“电子警卫”守护着喉返神经。探查手术中,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报告:右侧Ⅲ区2/5枚淋巴结转移,证实了术前专家的推断。随即,陈创将探查手术转化为甲状腺癌根治术,并精准完成甲状腺全切+中央组淋巴结清扫+右侧方功能性颈淋巴结的“地毯式清扫”,将癌症复发风险降至冰点。
“从0.3厘米的穿刺挑战,到淋巴转移的‘暗战’,每一步都是技术与经验的巅峰对决。”。当最终病理报告显示“左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未见癌,右颈外侧淋巴结见癌(3/25枚)转移”时,这场由乳腺甲状腺外科、超声影像科、病理科、麻醉科共筑的“生命防线”,终将隐匿的危机化于无形。目前,孙女士恢复情况良好,顺利出院。
相关报道:
湖北日报:针尖起舞:穿破0.3厘米的“医学极限”
湖北日报app:针尖起舞:穿破0.3厘米的“医学极限”
极目新闻:0.3厘米的结节竟也藏癌!武大人民医院多科联手精准歼灭甲状腺“微小癌”
极目新闻app:0.3厘米的结节竟也藏癌!武大人民医院多科联手精准歼灭甲状腺“微小癌”
长江云健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乳甲外科领衔MDT团队精准歼灭甲状腺“微小癌”
湖北广播电视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乳甲外科领衔MDT团队精准歼灭甲状腺“微小癌”
掌上武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乳甲外科领衔MDT团队精准歼灭甲状腺“微小癌”
武汉广播电视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乳甲外科领衔MDT团队精准歼灭甲状腺“微小癌”
湖北农村广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乳甲外科领衔MDT团队精准歼灭甲状腺“微小癌”
武汉科技健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乳甲外科领衔MDT团队精准歼灭甲状腺“微小癌”
武汉新闻广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乳甲外科领衔MDT团队精准歼灭甲状腺“微小癌”
家庭医生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乳甲外科领衔MDT团队精准歼灭甲状腺“微小癌”
逐浪新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乳甲外科领衔MDT团队精准歼灭甲状腺“微小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