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仲夏江城,万物并秀。6月7-8日,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主办的2025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新辅助治疗后病理标本规范化取材诊断及最新研究进展培训班”在汉举行。本次培训班聚焦新辅助治疗时代病理诊断的核心挑战与前沿进展,汇聚了国内病理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名病理及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参会,为病理工作者提供了高水平的学习交流平台。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步宏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应建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媛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高鹏教授以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何惠华、李杜娟、阎红琳、管枫等知名专家作专题研讨和报告,以理论授课与病例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展现最新研究进展及诊疗规范。
论坛开幕式由大会主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袁静萍教授主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常委、总会计师何谦然在致辞中,首先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同仁致以诚挚问候和热烈欢迎,并充分肯定了病理科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与成就。他对本次学习班的启动表示热烈祝贺,此次活动是提升广大病理科医生对新辅助治疗后病理标本规范化取材诊断水平、促进学科长远发展的重要契机,为本次学术交流奠定了良好开端。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常委、总会计师何谦然致辞
大会主席袁静萍教授主持开幕式
国际病理学会中国区分会主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病理研究所所长步宏教授在线上围绕《乳腺病理的几个热点问题》为中心,对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分型与精准病理诊断、乳腺原位癌与浸润癌鉴别诊断中的难点突破、人工智能辅助病理诊断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前景以及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评估的规范化流程优化等议题逐一展开深入探讨。讲解过程中,步宏教授结合大量临床案例与最新研究数据,将复杂的病理机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阐述,同时针对热点问题中的争议点进行了严谨的学术分析。现场听众被教授详实的内容、精辟的见解所吸引,纷纷用手机记录重点内容。
步宏教授学术报告——乳腺病理诊断的几个热点问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应建明教授以《肺癌新辅助治疗后的病理评估》为题,聚焦肺癌新辅助治疗病理疗效评估,介绍NSCLC新辅助化疗的三梯度肿瘤退缩分级系统及MPR、pCR等关键指标,分析新辅助免疫治疗(如抗PD1治疗)的病理反应特点与传统影像学评估不足,探讨肿瘤免疫微环境对免疫治疗疗效的影响及AI技术在预测病理反应和预后中的潜力。此次讲授系统整合核心要点与前沿进展,为临床精准评估、优化治疗策略及推动AI与病理诊断结合提供重要参考,助力提升肺癌多学科诊疗水平与患者生存获益。
应建明教授学术报告——肺癌新辅助治疗后的病理评估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青委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媛教授则针对《食管癌新辅助治疗后的病理评估》进行详细讲解。内容涵盖新辅助治疗适用人群、方式及术后评估目的,指出现有影像学和内镜评估的局限性,强调术后病理学评估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不同TRG评分系统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以及免疫治疗带来的新病理评价方法irPRC,以及AI在食管癌新辅助病理评估中的应用情况,最后强调了病理评估标准化的必要性及AI的辅助作用。所述内容深化了临床对病理评估价值的认知,更为规范病理评估流程、推动AI技术应用及优化食管癌综合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李媛教授学术报告——食管癌新辅助治疗后的病理评估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高鹏教授通过线上讲授《早期乳腺癌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系统阐述了早期乳腺癌病理诊断的核心要点,包括关注肿瘤形态与大小、明确组织学类型、细致评估分级与分期,以及借助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精准确定分子分型,为临床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此外,高鹏教授还深入剖析其与乳腺纤维腺瘤等病症的鉴别诊断方法,授课内容丰富实用、贴合临床需求,为提升早期乳腺癌诊断准确性、推动精准诊疗及整体诊疗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与实践支持。
高鹏教授学术报告——早期乳腺癌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袁静萍教授以《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的病理质控管理与研究》为主题,通过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残余肿瘤负荷(RCB)评估实践,对比了MP评估系统与RCB评估系统的特点,详细介绍了RCB评估的参数计算、取材流程及镜下评估要点,分享了科室在瘤床定位、标本取材、多学科协作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与管理方法,并展示了RCB评估系统在临床科研中的应用成果。此次讲授系统呈现了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病理评估的关键技术与管理经验,对于规范RCB评估流程、提升病理诊断精准性及推动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助力优化临床决策与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袁静萍教授学术报告——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的病理质控管理与研究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何惠华教授以《肝癌新辅助治疗后的病理评估》为主题,系统阐述了肝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评估的关键要点与实践共识,并分享了科室在标准化取材、镜下评估流程中的经验,为肝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判断和后续方案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李杜娟教授带来《非肿瘤性病变肝穿活检病理诊断》的专题讲授,系统梳理了肝纤维化、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非肿瘤性肝病的病理特征与诊断要点。阎红琳教授结合临床实际案例,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实践与科研探索的协同共进》中深入探讨了临床与科研的互动关系,二者相辅相成推动疾病诊疗的进步。我院病理科援疆专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医院病理科主任)管枫教授通过《混合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病理评估病例分享》,详细展示了混合性浸润癌的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表型及新辅助治疗后的评估要点,强调需关注肿瘤异质性对治疗反应的影响,以及多学科协作在复杂病例诊断中的重要性。
何惠华教授、李杜娟教授、阎红琳教授、管枫教授学术报告
会议最后,大会主席袁静萍教授对本次大会进行了全面总结,高度肯定本次培训对推动病理评估规范化、同质化的里程碑意义,强调精准病理诊断是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价及临床决策的核心基石,为本次学术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近年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广邀学术大咖、汇聚优质资源、传播前沿之声,着力打造以成果分享、思想碰撞、友谊增进为特色的学术平台,为推进病理规范化与精准化注入持续动力,显著提升了学科在全国病理学界的影响力。(病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