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主站
  • 学科速递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2025年01月 总第119期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宣传部
    本期责任编辑:邹亚琴
    胸外Ⅱ科:自由呼吸的感觉真好! 46岁尘肺病患者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换肺重生”
    发布:胸外Ⅱ科 时间:2025-07-03
    A+ A-  

    本站讯 “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好好陪伴家人,享受这久违的自由呼吸。”6月30日,因尘肺病而接受双肺移植手术的向先生,术后三月回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胸外Ⅱ科(肺移植中心)复查。在得知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后,他不禁发出感慨,“自由呼吸的感觉真好!”

    向先生今年46岁,自2008年被诊断为尘肺三期后,生活质量急剧恶化:患病初期活动后便胸闷气短,后期即使静息也需持续吸氧维持,甚至曾因严重缺氧而生命垂危。今年3月初,他慕名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求诊。经该院胸外Ⅱ科(肺移植中心)主任林慧庆教授主持多学科评估,其信息录入中国人体器官分配系统。在焦灼的居家等待后,4月初,一个合适的爱心肺源出现,点燃了他重生的希望。

    4月4日,这场生命接力赛正式打响。林慧庆教授介绍,尘肺移植的复杂性远超想象:术中胸腔粘连严重,大血管被“石头样硬”的尘肺团块紧密包绕,操作空间极度狭小,稍有不慎即引发致命大出血;同时供肺与受体胸腔存在大小差异。林慧庆教授带领江文洋副主任医师、杨坚坚医师等肺移植团队,在麻醉科手术室刘志刚教授团队、ECMO李光教授团队通力协作下,凭借精湛技艺,对供肺进行精细裁剪并行支气管成形,沉着应对每一道险关。手术自清晨持续至深夜,终获成功。

    术后,重症医学科团队24小时严密监护,精心照护。向先生恢复迅速:4月5日上午9时成功脱离ECMO,下午4时顺利脱机拔管;4月7日转回肺移植病房,在李洁护士长团队指导下进行康复。就在术后恢复的关键期,4月10日,向先生迎来了他的46岁生日。胸外Ⅱ科(肺移植中心)医护人员齐聚病床前,为他送上精美的生日蛋糕和真挚的祝福。摇曳的烛光映照着向先生湿润的眼眶,也温暖了整个病房。这份超越常规医疗服务的关爱,成为他战胜术后挑战、坚定康复信念的重要精神支撑。

    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向先生坚持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及体能训练,护理团队提供无微不至的照料与用药指导。出院后,他严格遵循医嘱,坚持居家康复训练,按时服用抗排斥药物,定期返院复查。

    6月30日,是向先生术后三月复查的日子。这次全面复查结果令人振奋:肺功能关键指标(如FEV1)已达预期良好水平,血气分析结果正常;胸部CT检查显示双移植肺清晰,手术吻合口愈合良好,未见明确排斥反应或感染征象;体能状态显著改善,向先生已能轻松完成日常活动,与术前判若两人。谈及重获新生的感受,向先生笑容满面,“感觉重新学会了呼吸!”

    “向先生的顺利康复,是肺移植技术日益成熟、多学科团队(MDT)无缝协作的典范,也离不开患者及家属的坚强配合与信任,”主刀医生林慧庆教授回顾道,“在病房为他庆祝生日,是我们对‘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信念的践行。我们传递的不仅是医疗技术,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温度。”

    林慧庆教授同时强调,尘肺等职业病的预防至关重要,需加强粉尘防护与劳动者教育,从源头减少疾病发生,社会也应给予患者更多关注与支持。

    据悉,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病唯一有效的手段,被誉为胸外科技术“皇冠上的明珠”。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自2016年全面开展肺移植,2023年9月正式成立胸外Ⅱ科(肺移植中心),由林慧庆教授领衔,其完成的肺纤维化、慢阻肺、尘肺、支扩等肺移植手术的数量与质量均位居全省前列。(通讯员 邹亚琴 李洁)

    胸外Ⅱ科:自由呼吸的感觉真好! 46岁尘肺病患者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换肺重生”

    “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好好陪伴家人,享受这久违的自由呼吸。”6月30日,因尘肺病而接受双肺移植手术的向先生,术后三月回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胸外Ⅱ科(肺移植中心)复查。在得知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后,他不禁发出感慨,“自由呼吸的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