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8月6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诊室,来自湖北鄂州的65岁的李女士通过一项名为“红外热成像”的检查技术,终于明确了困扰她长达三年的背部疼痛的根源。
清晰的“热力图”显示,李女士的疼痛区域对应着体表明显的异常高温区,这与她描述的疼痛位置高度吻合。基于诊断提供的客观依据,疼痛科贾一帆副教授团队为其制定了微创结合综合康复的方案。经治疗,李女士的疼痛症状得到显著缓解。“这就像给无形的疼痛装上了‘温度之眼’,帮助医生和患者精准甄别疼痛,”贾一帆介绍说。
李女士的漫长就医经历是众多慢性疼痛患者的一个缩影。三年来,她饱受肩背疼痛之苦,辗转多家医院,接受了颈胸椎MRI、肺部CT等多项检查,结果均显示“未见明显异常”,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检查做了不少,疼痛却没减轻”,病因不明的困境一度让家人怀疑她是心理问题。今年8月,她慕名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疼痛科寻求帮助,红外热成像技术精准锁定了疼痛区域,造成李女士疼痛的“颈胸椎退行性变引发的筋膜炎”被明确诊断。
红外热成像技术如何揭示这类“隐形”疼痛?该院疼痛科技师王婧解释,该技术属于功能性成像,通过高灵敏度传感器被动接收人体散发的红外辐射,绘制出体表温度分布图。温度变化能直接反映皮下组织的代谢活性、血流灌注及神经功能状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解剖影像在检测功能性异常方面的局限。“这项检查无创、无辐射,数分钟即可完成,检测温度分辨率可达0.05℃至0.1℃,生成的伪彩色热图客观直观。”
贾一帆表示,红外热像技术通过检测体表0.05°C至0.1°C范围的细微温度差异,生成伪彩色图像直观呈现组织功能代谢状态的变化。这使得该技术特别适用于识别定位范围弥散、边界不清或反复发作的复杂疼痛综合征,并有助于区分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表现为异常低温或高温带)与肌肉骨骼性疼痛(多表现为局部高温)。
据悉,红外热像检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疼痛医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血管外科(循环评估)、肿瘤辅助筛查与监测,以及中医体质辨识等领域。其主要应用包括:炎症与疼痛源定位、血液循环状态评估、神经功能异常筛查、治疗效果动态监测、潜在健康风险提示等。
贾一帆副教授提醒市民,疼痛是身体发出的重要预警信号。若不明原因的疼痛持续超过两周,应警惕潜在健康风险,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刘禹 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