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主站
  • 媒体聚焦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2024年10月 总第118期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宣传部
    本期责任编辑:邹亚琴
    《健康报》:手术室里的另类“处方”
    发布:党委宣传部 时间:2016-04-18
    A+ A-  

       

       “小朋友,仔细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咚,咚,咚,像我在幼儿园敲大鼓。真好玩!”4月15日8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手术室门口,麻醉医生王鄂友副教授,正把手中的听诊器当玩具,消除一位拟接受腺样体切除患儿的术前恐惧。该院麻醉科医师已习惯于用温暖的“语言处方”和“行为处方”,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和鼓励,让他们消除恐惧,不再害怕。(来源于4月18日《健康报》通讯员刘瑜 特约记者杜巍巍 摄影报道)

     

       武汉晚报讯   “伯伯,现在轮到我给你打电话了!”剪着西瓜头的小男孩坐在一位穿着手术衣的男医生怀里,把听诊器放在他的胸口玩得不亦乐乎。这是昨天上午发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第二手术室门口的温情一幕,被麻醉科护士刘瑜顺手拍了下来。

        照片上长得萌萌哒的小男孩,名叫李一航,家住青山,今年3岁半,因为腺样体肥大要动手术;医生叫王鄂友,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副教授。

        武汉晚报记者收到刘瑜私信后,第一时间联系上了照片中的“暖心医生”王鄂友。他说,航航的手术原本安排在15日下午,2天前突然发烧,因为担心影响手术,当天上午妈妈带着航航在手术室门口找到他,希望评估看看能否照常手术。

        可能因为害怕被送进手术室,当时航航躲得远远的,怎么叫都不肯过来。“我们来玩个打电话的游戏好不好?”看到医生伯伯手里扬起的听诊器,航航连忙跑了过来,“烧退了,肺里还有点痰,手术时间还要往后挪一挪。”说话间,他取下听诊器挂在了航航的脖子上,“仔细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咚,咚,咚,好像敲大鼓,真好玩!”“下次还来这里跟伯伯一起玩游戏吗?”“嗯,下次还来。”航航笑着答应。

        前不久,抱着婴儿的暖男医生火爆朋友圈,王鄂友说,这些偶然被拍下的镜头其实很平常,很多同事都用这种“语言处方”和“行为处方”安慰过病人。他告诉记者,小孩子害怕,常常用哭闹不止来抗拒手术,甚至会咬医生。要让孩子顺利进入手术室,得花点小心思,用孩童的语言和游戏的方式更容易被孩子亲近。“就是这几分钟,就能消除大部分恐惧。”(4月16日《武汉晚报》记者刘璇 通讯员杜巍巍 图/刘瑜

     

    王鄂友:孩子需定制“童话处方”

       武汉晚报又讯  在王鄂友口中,听诊器叫“电话筒”,心电监护仪是“机器人”,麻醉面罩叫“太空头盔”,包裹的手术床单是“太空服”。这是王教授面对小病童时营造出的“太空探险之旅”。孩子一进入手术室,“探险之旅”带来的稀奇感就立即屏蔽掉了手术的恐惧感,他们会主动戴上“头盔”,跟随着王教授的计时口令“1,2,3……”数数,等数到10的时候,孩子安静地睡着了,手术通道开始了。

        王鄂友是同事和病人眼中的“暖男医生”,在他负责的第二手术室,每天要做10台左右的儿童手术。在王鄂友看来,孩子再小都是有记忆的,手术麻醉,不仅不能让他们身体留下伤害,心灵上更不能留下痛苦的记忆。

       独自进入陌生环境,没有父母的陪伴,很多孩子一到手术室门口就害怕得哭闹起来,又踢又打。王鄂友和他的同事们创造了“童言童语童戏”的方式来抚慰这些小病号——把橡胶手套吹成气球,再画上卡通娃娃,让孩子们抱进手术室;把注射器做成“水枪”,跟他玩打水枪游戏;手机里存着孩子们爱看的动画片:“宝贝,来!我们到里面去看动画片。” 

        一张张“童话处方”,让那些来王教授这里看病的孩子,全部变成了最听话的病人。(4月18日《武汉晚报》 文/记者田巧萍 祁燕 刘璇 王恺凝)

     

    报道链接:http://whwb.cjn.cn/html/2016-04/16/content_5523725.htm

               http://whwb.cjn.cn/html/2016-04/18/content_5524020.htm

     

    《健康报》:手术室里的另类“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