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陈谦学,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拔尖人才培养对象,武汉大学医学院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医师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医学会理事、湖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湖北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神经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任《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副主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6项,其研究成果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7篇。
引领领域
从事神经外科工作27年,完成显微手术逾4000余台,率先在省内开展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颅底肿瘤切除等技术。较早在国内开展癫痫的手术治疗,形成系统有效的外伤性癫痫规范化治疗防治方案,探索由手术治疗、分子病理学指导下的的放化疗组成的胶质瘤个体化综合化治疗策略,研究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并在全国多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
大脑是生命的中枢,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要在这个区域动手术,无异于是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而陈谦学在这条钢丝上足足走了28年,挑战了过万次。
6日早上九点半,陈谦学正在手术台上给赵先生做一台“动脉瘤夹闭术”:采用手术夹闭的方式,为赵先生封死一颗长在脑干中的动脉血管瘤。
陈谦学在赵先生眉骨附近开了一道4厘米左右的小切口,从那里进入病人的大脑,在显微技术的辅助下,找到血管瘤的位置,然后用一个特殊的“夹子”夹住血管瘤的“脖子”,避免血液再次通过动脉瘤的薄弱部分溢出,同时使血管的血流重新恢复通畅,整场手术持续了近2个小时。
术后,陈谦学向记者介绍,“整个手术过程中,释放夹子的步骤最关键。每一次放‘夹子’,我都感觉全身血液冲向大脑,全神贯注,不敢有丝毫马虎。”
陈谦学与大脑结缘,源于孩提时代的一次经历。
儿时疑患脑瘤,结下一份医缘
陈谦学上小学时,曾休学一年。“我当时被怀疑患上了脑肿瘤,由于医疗技术还不发达,只能从脊髓中取液来排查脑肿瘤。”刚满11岁的陈谦学接受了两次腰部穿刺,从小饱受疾病折磨的他比一般人更能理解病人的感受。他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学一身救死扶伤的好本领,为病人祛除痛苦。
高考后,陈谦学将大学志愿全部填了医学系,如此坚定的决心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被当时的湖北医科大学录取后,陈谦学一头扎进医学的海洋里,钻研大脑的奥秘。回想起曾经在医学院的读书时光,陈谦学觉得充实而又神秘。
对于一个脑外科医生来说,不可缺少的就是一双巧手。脑部血管和神经错综复杂,稍不留神,就会让病人留下终身残疾。“一旦在解剖课上碰到可供学习的人体标本,我会把脑部的每一根血管反复演练,假期关在实验室里对着动物尸体一次又一次实验,摸索定位。”这一“绝活”促使他现在术中遇到血管破裂,也能够立刻搜寻到出血点,进行精准闭合。
过五关六将,寻求突破医学难题曙光
神经外科被百姓俗称为脑外科,除了最常见的动脉瘤疾病,还有一种及其凶险,至今仍是世界医学难题的疾患——脑胶质瘤。
世界卫生组织把胶质瘤分为1至4级,肿瘤的恶性程度随级别增高。
胶质瘤好像树根的根丝样张牙舞爪地生长,这种生长状态在医学上被称为“浸袭性生长”,它和正常脑组织没有明显界限,因此想要做到切除干净就非常困难,所以非常容易复发,是全身肿瘤中预后最差的肿瘤之一。
“对于病人来说,做一次脑胶质瘤摘除术如同‘过五关斩六将’:手术关、苏醒关、生存关、预后关……”陈谦学说。
从1990年1月至2007年4月,陈谦学在17年间对自己和团队所治疗的1320例病例进行跟踪分析。他带领学生们对患者逐一以门诊、信访、电话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长达214个月,逐步总结治疗经验。
最终,一套兼具创造性、操作性、规范性的方法破壳而出:充分应用术前的各种影像学检查和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术中影像学检查(术中MRI、术中B超)、神经导航、术中荧光造影、术中电生理监测、唤醒麻醉技术等手段,结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操作技术,使患者顺利通过手术关、苏醒关、生存关的概率大大提高。
陈谦学介绍,目前,运用这套方法能清楚地显示肿瘤的大小、部位、范围和界限,可以进行广泛性肿瘤切除而不损伤或很少损伤重要结构。这一研究成果,获得湖北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
17年的跟踪不仅找到了一套精确手术方法,陈谦学团队还总结出另一个结论,“证实胶质瘤的病理分级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术后采取个体化治疗,低分级胶质瘤患者预后明显好于高分级患者。”
陈谦学整合神经外科、放化疗科、肿瘤科、核医学科、神经病理科和神经影像科等学科资源,选择合适的术后辅助治疗措施,分阶段应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实现脑胶质瘤的针对性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保证患者获得最长生存期。目前,经他治疗的患者,最长生存期已达10年以上。
脑肿瘤伴随癫痫,是许多患者的困扰。2005年陈谦学展开对颅脑结构性病变伴发癫痫的外科治疗展开研究。通过这项研究,陈谦学改变了一项神经外科学的传统观念。他提出:在肿瘤性病变中,出现癫痫可以视为“好征兆”,代表肿瘤分级低,有助于术后恢复。
在此研究基础上,陈谦学尝试改进手术操作方法,创造性开展了“在皮层电极监测下切除胶质瘤及其致癫灶术”。运用这一手术方法,可在一次手术中,同时切除胶质瘤和癫痫病灶。目前,在全国多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效果显著。
举步维艰,创新永远在路上
美国副总统拜登的长子49岁时因脑胶质瘤去世。2015年11月,国际多中心脑胶质瘤的临床试验研究大会在美国举行时,拜登出席并呼吁对脑胶质瘤实行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治疗。
陈谦学说,举这一事例,足以说明,脑胶质瘤的发病机制,世界上大量医学家都在致力研究,但尚未有根本性的突破。他说:“我虽然做了近万台手术,但更想从根源上为患者断绝痛苦,找明病因。”
2008年2月,陈谦学率队完成课题《脑胶质瘤的外科干预策略及侵袭性分子机制研究》。其重要创新成果之一,就是系统的研究了蛋白水解酶、细胞黏附分子、血管内皮因子及其受体等与胶质瘤侵袭性的关系,全面的研究了胶质瘤的分子侵袭机制,为开辟胶质瘤治疗新途径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武大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里,有一台特殊的冰箱。里面存放的是陈谦学及团队历时四年收集到的各种脑肿瘤标本,以脑胶质瘤为主。“类似这样的标本库在国内很少见到。”陈谦学说。“我们把这些标本存储在-180°C的条件下,用来为下一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胶质瘤发病机制研究做准备。”
近年,不仅在神经外科学领域,在相关领域交叉科学上,陈谦学又提出大胆设想和创新。陈谦学让神经外科与转化医学中心合作,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分子病理学指导下的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并成立了湖北省首家脑胶质瘤诊治中心,成员由神经外科、放疗科、神经麻醉、生物样本库等多个科室组成。研究课题《脑室系统CT测量及其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
“术后的生存率、生活质量以及复发率都是的我们和病人一道与病魔作顽强战斗的数据。每一场成功的手术,都是从敌军手中抢回一名生者,每一位术后病人的健康康复,都是对我们这群特殊战士的士气鼓舞。”陈谦学这样形容自己的这份事业,在与脑胶质瘤的战斗中,死亡数据逐年下降,是陈谦学奋斗在前线的精彩战果。
“这是一场焦灼的战斗,虽举步维艰,但毕竟每次创新都是向黎明靠近一步。”陈谦学说。(摘自3月13日《湖北日报》 记者 姜平 胡蔓 龙华 倪娜 通讯员 杨璠 高婷)
报道链接: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60313/hbrb2859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