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主站
  • 媒体聚焦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2024年10月 总第118期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宣传部
    本期责任编辑:邹亚琴
    《现代健康报》:于红刚:45岁开始定期检查肠道
    肠道息肉癌变几率高,发现尽早切除
    发布:党委宣传部 时间:2017-09-28
    A+ A-  

    本报记者刘璇 通讯员高婷

        上周,一则“32岁姑娘从确诊大肠癌到恶化仅4个月,连再次手术的机会都没了”的新闻刷遍朋友圈,这位姑娘病程发展之快让人唏嘘不已。“近几十年来,我国大肠癌发病率明显增加并呈逐年上升态势,目前大肠癌发病率已位于恶性肿瘤的第三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于红刚教授提醒,消化道肿瘤完全可以早发现,消化内镜是筛查的惟一手段。

        早期大肠癌发病几乎无症状

        于红刚介绍,大肠癌“嫌贫爱富”,跟生活水平和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据最新资料显示,结肠癌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发病率已上升到前三位,年轻化趋势明显,甚至出现了十几岁就罹患结肠癌的病例。

        “早期大肠癌5年生存率在90%以上。但如果到了晚期,5年生存率则大幅下降。”于红刚透露,与很多癌症一样,结肠癌在早期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当腹胀、消化不良、排便次数增多、便秘等症状出现时,也很容易被人们忽视,或被误以为是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等出现肠梗阻再就医,已发展到中晚期,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肠道息肉不治易癌变

        2015年《Nature》杂志刊登了德国的一项研究发现,高脂高蛋白饮食导致肠道菌群改变,从而增加大肠癌的发病风险。这个研究为大肠癌的防治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常年吃高脂“红肉”过多、久坐不动、不按时排便、直系亲属有过消化道肿瘤病史的人,都容易得大肠癌。

        不少人查出肠息肉后,医生建议最好切除。于红刚提醒说,部分肠息肉若干年后有可能癌变,最终发展为肠癌。一旦发现了肠息肉不仅要尽快切除,术后更要密切关注,尤其是有肠癌家族史的人。从息肉到癌变平均要5—15年,这个阶段通过肠镜切除息肉,能大大降低大肠癌发生。

        内镜是早发现唯一手段

        现在有很多号称能早期筛查肿瘤的手段:查大便潜血、查血里面的肿瘤标志物、腹部CT、核磁共振、B超等。于红刚说,这些对于发现消化道早期肿瘤一点用也没有。

        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没有特异性,即便是能发现癌,也无法判断是哪个部位的,还是要重新做检查排除。只有高出指标数十倍才能判断,这时多半已经是中晚期了。

        查大便潜血就更难发现了。早期大多是粘膜层的病变,如果大便都能看出问题,肿瘤多半已到中晚期了。腹部CT、MRI、B超等检查只对实质性脏器检查敏感,对胃肠道等空腔脏器的肿瘤检出率很低。

        消化内镜可以清楚地看到胃、食管和肠道,一旦发现可疑病变还可以采用高清内镜和染色内镜进一步检查,检查过程中能取活检,可以发现早期的肿瘤。

        45岁开始定期检查肠道

        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结肠癌的发病率已经跃居第一。于红刚解释,蛋白质摄入过多的西化饮食,使得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接近并超过西欧等国家。在结直肠癌高发的美国,肠镜是常规体检,提出50岁应做第一次肠镜检查。如果还好,每隔5年再做一次。美国通过筛查,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逐年下降。

        “在中国,一辈子没有做过肠镜检查的人大有人在。”于红刚分析,主要是大家对于肠镜这种侵入性检查难以接受和怕疼。其实,肠镜并没有想像的那么恐怖。“我做全肠道的肠镜只需要38秒,病人还没有反应过来,我就已经做完了。怕疼的人,完全可以选择做无痛肠镜检查。”

        于红刚建议,45岁以上人群一旦有消化系统的异常表现,如腹痛、腹泻、大便中有黏液脓血等情况时,应及时到医院做肠镜检查。如果肠道没有息肉、炎症的改变,情况很好,可以隔五年后再接受检查。如果在胃肠镜检中发现问题,如息肉、溃疡等疾病,都应及时接受对症治疗。

        专家介绍

        于红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学会内镜学组副组长、湖北省消化内镜学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擅长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消化道早癌内镜下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胆道、胰腺疾病的内镜治疗,精于胃镜、大肠镜和小肠镜的诊疗操作。

        专家门诊时间:

        周四上午、周五上午(东院区)

        周三下午(知名专家门诊)

    报道链接:

    《现代健康报》于红刚:45岁开始定期检查肠道

    《现代健康报》:于红刚:45岁开始定期检查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