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这本是5年才需给出的答案,却在3年内圆满作答。
昨日,汉川市卫生局局长何雄武一脸兴奋:“3年前,汉川市的市外转诊率高达18%,高居全省前列。托管以来,市外转诊率以2.96%的速度连年下降,目前下降到5%以下,基本保证了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和大量疑难病症在市内就诊。”
2011年初,一份上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表摆在了何雄武的面前:在市外就诊的住院患者总费用占全市住院患者总费用的50%。何雄武坐不住了:“市外就诊例均手术费用1.2万元,而本地仅为3000元。长此以往,汉川市医疗保障基金风险将不断增加。”
摆在眼前的事实是,本地医疗服务能力与群众医疗需求间的矛盾日益激烈,汉川有120万人口,但最好的医院只是二级甲等,优质医疗资源显然十分单薄。同样一笔钱,在武汉大医院只能救一个人的命,在汉川可以多救几个人。这是怎样的医疗浪费?更何况,加上交通食宿等费用,汉川患者到武汉看病会有一大笔开销。何雄武一直盘算着如何破题。
数月后,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的脑海中浮现,何不将经营权交给一家大医院?一向交往甚密的武大人民医院进入视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也想将触角延伸到县,扩大品牌影响力,双方不谋而合。
2011年6月,我省首批三甲医院、综合实力居国内前列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全面托管汉川市人民医院,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县市级医院,成为全省县级医院综合改革的先行者。当月25日,双方签订协议,武大人民医院托管汉川市人民医院20年,每5年为一个考核周期,并实行“四不变”,即坚持医院性质及功能不变,医院资产权属不变,政府对医院的政策不变,职工身份不变。同时,医院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借助武大人民医院品牌和综合优势,在汉川县域内打造一所三甲医院。
2012年国家公布的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大医院可以帮扶、托管、重组等方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这为托管寻求到政策上的支持。
家门口的“人民”
11月14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Ⅲ科主任黄鹤教授的坐镇指挥下,汉川婆婆刘四毛因突发急性冠心病在汉川医院顺利进行了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
“按以前汉川的医疗条件,遇到这种病只能转送到武汉的大医院进行治疗。”汉川医院心内二科护士长蒋淑红坦言。
术后,刘四毛和爱人不禁感叹:“不出门就能享受省级三甲医院服务,不仅免去了奔波之苦,而且费用也要低得多,如果到武汉,除医疗费用外,还有交通、住宿等支出,我们家的经济状况根本无法承受,或许我们会选择放弃治疗。”
托管后,两家医院的融合更洞开了快捷的生命绿色通道。
5月12日晚9时30分,汉川男子丁先河因心跳骤停被送往汉川医院。情况十分危急,汉川医院一边进行抢救一边联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请求支援。黄鹤带队迅速赶往汉川指导救治,最终,通过置入临时心脏起搏器,使病人死里逃生。
蒋淑红感慨,放在托管前,这样的患者难以救治,通常只能转诊武汉。路途中,一些人往往撒手人寰。而现在,能明显地感觉到,很多极危重病人在汉川当地就可以救治,不仅方便、省钱,更重要的是在与死神赛跑中赢得了时间。
■样本经验
选医院,实是择医生。托管以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每个学科的技术和服务都延伸到汉川医院的对应专业。选派7名专家担任汉川医院科室主任,此外还先后举行大型义诊和定期坐诊80多批次,来院专家600余人次,接诊病人18000多人次,手术600余台次,会诊疑难病症600多例次。
■点评
公平是评判和衡量医改成效的重要坐标,真正的全民医保不止是普及率意义上的“全民有保”,更是均衡充分意义上保障公平。医改的目标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托管,优质的“人民”资源下沉,汉川当地的许多疑难重急症患者,再也不用跑武汉了。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还能减少不少费用。武大人民医院牵手县级医院的实践,最大限度地改善了病人的就医体验,让更多老百姓更好地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虽然,探索的路途不平坦,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但催生的是一种变革。这种不甘于现状,主动触摸市场脉动的“精气神”既是医院得以发展的内驱力,也是患者所期待的。
从“老九”到“老二”
11月14日清晨,和往常每周五一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Ⅱ科主任刘仁忠教授带着他的团队前往汉川医院,这天他们要为汉川医院神经外科的一位患者实施颅内动脉瘤手术。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汉川医院常务副院长匡永军说,在汉川医院进行如此高难度的手术,放在以前,他们根本想都不敢想。
托管后,汉川医院挂了“人民”的牌子,来了“人民”的教授,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人民”的技术。
以往无法在汉川医院开展的高难度复杂手术,如膝关节置换、显微开颅手术等,如今已成为常规项目。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汉川医院院长徐之良介绍,在汉川,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教授不仅坐门诊、查房、手术,还要办讲座、教学指导,传、帮、带,提高当地医生的技术。汉川医院的医护人员,还先后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学习进修。与此同时,汉川医院还将人才招聘计划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招聘进行捆绑,一支高素质的医疗队伍建设已初具雏形。
下派到汉川的武大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李文强,帮助19名汉川急救医生掌握了气管插管技术;汉川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奇胜则把在武汉学到的“深静脉置管”绝活带回汉川,还移植了科室的管理制度。
借助自身学科优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着力发展汉川医院普外科、心内科、呼吸内科等一批优势学科,目前全省县级医院重点学科已达7个,在区域内独占鳌头。
一组托管3年的前后数据变化,让武大人民医院欣慰。汉川医院开放床位从572张增加到1200张,增长110%;门诊人次从15万增长到32.4万,增长116%;出院人次从1.4万增加到2.77万,增长98%;手术台次从0.29万增加到0.72万,增长148%;业务收入从1.03亿元增加到2.16亿元,增长110%;在全省县级医院综合排名中从2011年的第9名跃升至2013年的第2名。
■样本经验
托管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在品牌、管理、医疗技术、服务理念、文化建设等方面输出经验。针对汉川地区常见病、多发病,调整学科建设,新增心内科、急诊重症科等13个重点建设学科,填补当地空白。
■点评
所谓看病难,其实是到大医院找高水平专家看病难,享受优质医疗服务难。因为基层医院的技术力量、医疗设备、住院环境、服务理念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期望。“人民”与汉川能契合,恰是双方希望达成共享:通过托管,“人民”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扩大自身品牌和影响;汉川医院则借力提升医疗水准,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一个:更多的基层百姓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汉川模式”能否复制
看着悬挂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汉川医院”牌子的新大楼,武大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唐其柱感慨万千:“从抵触、彷徨、观望,到信服、拥护,托管之路并不平坦,但只要带着诚信、友善,真心传帮带,有利于医院,有利于患者,就可以创造不平凡。”
目前,总投资4.5亿元,占地206亩,拥有1200张床位的新汉川医院已伫立在汉川的西北角,这里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已成为当地人引以为豪的文化地标。大楼内,担架床可以无障碍穿行,到达任意一个治疗终端。
唐其柱说,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硬件正不断改善,但技术力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群众看病难,难在去大医院找知名专家及享受高水平医疗技术服务。省级医疗中心与县级医院对口联结的“托管模式”,可通过以大带小、以强扶弱,实现卫生资源合理配置、院际资源共享,诊疗互通互动,形成高水平医疗联合体,使人民群众“足不出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城大医院的先进诊疗技术和优质的医疗服务。但是,高位嫁接,必然带来体制、理念等冲突,盲目移植势必出现排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不是将自己的经验生搬硬套到汉川医院,而是准确地把握了“度”和“杜”,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因院制宜,循序渐进,实现了文化融合、理念更新、技术提升、服务升级,让托管变成了医患双赢的好事。
托管3年来,多赢态势明显。如今,该托管模式被省卫生厅评价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有益探索,这个被誉为“管理对接,制度融入,文化融合,技术提升”的汉川托管模式,正向全省推广。
100多家省内外县市级医院慕名前来交流取经,其中也有不少医院主动申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托管。
■样本经验
复制该模式需要4个条件:一是地方政府支持,赋予充分管理权;二是精细调研,准确定位被托管医院的发展方向;三是被托管医院职工支持认可;四是托管医院在技术、管理的全面输出。
■点评
“人民”的品牌、技术与管理,正在汉川不断生根,当地百姓开始享受到“省级水平、县级价格”,这样的探索为我国医改增添了鲜活的典型案例,以及可资借鉴的成功路径。同时,托管还具另一维度的意义,即用市场化手段解决目前小型医疗机构的生存困境,增加病人来源,提高效率,避免资源浪费。对于我省170家县级医院而言,它们正面临着如何脱困或如何提升的社会命题。汉川市人民医院没有等日子过不下去再寻求突破,而是抢抓先机,主动寻求变革,两家医院的互信、互动、互补,正是这种尝试得以顺利实施的原动力。通过托管,让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县级医院实现良性发展,百姓受益,这正是医疗资源不断优化配置的现实图景和可为借鉴的成功路径。让每一位患者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共享生命阳光,这既是改革的要义,也是生命的要义。(撰文 朱嘉龙 杨璠 杜巍巍 高婷)
——摘自2014年11月24日《湖北日报》
相关网址: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41124/hbrb2481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