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龙华 通讯员 高婷
食管、胃、大肠内的早期癌变都逃不过胃肠镜的罗网,如今的ESD(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等技术更能在检查时就将确诊的早癌清除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于红刚教授呼吁,45岁以上普通人群均应每一到两年做一次胃镜,每五年做一次肠镜。
筛查可提高消化道癌患者生存率
70多岁的刘婆婆在65岁时得过食管癌,化疗后一直坚持复查。今年5月的一次胃镜检查中,于红刚教授发现她食管与胃相接的贲门处黏膜异常粗糙,于是病理检查,证实是高级别内瘤病,虽然不是癌,却正迈向癌。
在征得家属同意后,检查过程中,医生就帮刘婆婆进行了黏膜下层剥离术,成功“排雷”。
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及食管癌,分列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前5位,3种是消化道癌。消化道肿瘤只要发现早,5年生存率可高达90%。
因此,于红刚教授指出,应该提高对消化道早癌检出率的重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早防早治,将消化道肿瘤“扼杀”在萌芽阶段。
胃肠镜可揪出1/4的癌前病变
于红刚教授表示,消化道早癌,是指病变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这种病变就像苹果放久之后,在外皮上会出现一个个黑斑,但是外皮下的果肉还是好的,只需将长出黑斑的外皮削掉即可。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病变就会慢慢向内浸润,甚至会向周边扩散、转移,此时再着手治疗,治疗难度、效果及预后当然不能与早期干预相提并论。
临床发现,到消化内镜中心做胃肠镜的人群里,20%—30%发现了肠息肉阳性,食管息肉、胃息肉也发现不少,胃肠镜大约揪出近1/4检查人群的癌前病变,经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需要马上做出处理。
目前消化内镜检查中发现并确诊有癌前病变,可即时施行黏膜下层剥离术,黏膜上皮肿瘤(包括癌前病变)和部分有轻微黏膜下浸润的侵入性癌,都可完全切除,治愈率超过99%。
针对很多人对传统胃肠镜的恐惧,于红刚指出,其实现在技术已经改进很大,还可以配合静脉麻醉,进行“无痛”检查和治疗。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还可以做“胶囊内镜”。
四类人需尽快做胃肠镜
于红刚教授强调,千万不要等到出现消瘦、呕血、便血、黄疸等医学上称之为“报警症状”才做内镜,这时往往为时已晚。他提醒,以下人群需要尽快做胃肠镜诊治:
一是45岁以上的普通人群。45岁以上,无论男女,均应每一到两年做一次胃镜,每五年做一次肠镜检查。
二是有食管癌、胃癌、肠癌家族史,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好烟酒、饮食不规律或暴饮暴食或大鱼大肉,喜欢硝酸盐含量高的腌制食品,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可导致生物钟紊乱而免疫力低下等,这些人群一旦有诱发因素,可导致消化道癌症发生。
三是已出现消化道不适的人群,比如胃部不适,可表现为上腹痛、下腹痛、反酸、嗳气、饱胀等;肠道不适,可表现为下腹痛,大便习惯与性状的改变,比如每天排便一次变为排便多次,或者便秘、便稀、便血、鼻涕状黏液血便等。
四是正常体检时发现CEA、CA199等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升高,需要尽快做胃肠镜进一步排查。
报道链接
《湖北日报》:图文:胃肠镜 癌变预防早治“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