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0点心脏骤停,经抢救复苏后不到两个小时,武大人民医院专家就赶到当地的汉川医院为他成功置入心脏起搏器。67岁的丁先合死里逃生后感慨不已:“这要是以前,我就到阎王那里报到去了……”
谈起今年5月抢救丁先合的经历,汉川医院心内二科护士长蒋淑红直言,该院被武大人民医院托管前,这样的危重患者只能转诊武汉,往往会因抢救不及时而失去生命。但现在,他们可以马上得到救治,与死神争速。
丁先合只是武大人民医院医疗资源下沉的受益者之一。自2011年6月该院全面托管汉川医院以来,武大人民医院汉川医院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缓解了当地居民看病难的问题,武大人民医院开创的“汉川模式”更是成为全国县级医院综合改革的标杆,被列为“示范窗口”加以推广。
图为汉川医院心内科医生在武大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黄鹤教授的指导下为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手术(佟建国 摄)
大医院医疗资源下沉
“家门口”就能看名医
“不出门就能享受省级三甲医院的服务,除了免去奔波之苦,还能省钱。”11月14日,顺利做完冠脉造影的汉川爹爹黄德望说,三年前他因冠心病做了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现在是来复查的。黄德望算了一笔账,三年前他是来武汉一家大医院做的手术,手术费、住院费、路费、生活费,算下来大概花了七八万元。可如果在“家门口”就能做手术,大概可以省下三万多元。
汉川市卫生局局长何雄武则用数据说话。他说,托管以前,汉川市的市外转诊率高达18%,高居全省前列。托管以后,医疗水平的提升使市外转诊率以2.96%的速度连年下降,其中汉川医院的外转比率从10%左右下降到5%以下,基本保证了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和大量疑难病症在市内就诊。
“‘看病难’其实是享受大医院的高水平医疗服务难。”武大人民医院院长唐其柱说,基层医院的技术力量、医疗设备、医院环境、服务理念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期望。武大人民医院托管汉川医院后,将我院的服务与办院理念延伸到汉川,特别是对心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普外科、呼吸内科、骨科等13个学科进行重点建设,选派专家担任汉川医院科室主任,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扩大自身品牌和影响力,汉川医院则借力提升医疗水平,在“双赢”过程中,让汉川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从“第九”跃居至“第二”
县级医院得到了大幅提升
从武昌出发,下沪蓉高速后不久到达汉川西北角,一栋刻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汉川医院”牌子的新大楼映入眼帘。这栋占地206亩、拥有1200张床位的大楼已成为当地人引以为豪的新地标。
每周五上午8点,武大人民医院神经外Ⅱ科主任刘仁忠教授即和他的团队准时到达汉川医院。11月14日,当记者来到医院时,刘仁忠正在为一位患者实施颅内动脉瘤手术。
“这么高难度的手术,放在以前我们根本不敢想。”汉川医院常务副院长匡永军说,托管后,汉川医院不是只挂了武大人民医院的牌子,而是真正跟他们的专家学到了技术。汉川医院的分批次选派医护人员到武大人民医院培训学习,武大人民医院的教授来这里坐门诊、查房、手术,“传、帮、带”提高医生的技术。与此同时,汉川医院还将人才招聘计划与武大人民医院招聘进行捆绑,一支高素质的医疗队伍建设初具雏形,以往无法开展的膝关节置换、显微开颅手术、心脏介入手术等如今已成为常规项目。汉川医院的普外科、心内科、呼吸内科等7个学科成为全省县级医院重点学科,业务收入从托管前的1.03亿元增加到如今的2.16亿元,全省县级医院的综合排名从2011年的第9名跃升至2013年的第2名。
“技术力量是基层医疗机构的瓶颈。”唐其柱认为,省级三甲医院与县级医院对口联结的“托管模式”,可通过以大带小、以强扶弱,实现院际资源共享、诊疗互通互动,让人民群众可以大病不出县,最大程度改善他们的就医体验。
唐其柱说,医疗资源下沉县市,改善病人的就医体验、推广医院品牌,这是武大人民医院近年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实现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的途径。但是体制、理念、文化的差异注定“托管”之路并不平坦,从怀疑、彷徨、观望到拥护,武大人民医院并不是将自己的经验生搬硬套到汉川医院,而是准确定位托管医院的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最终实现理念更新、技术提升、服务升级、文化融合。( 记者王恺凝 通讯员朱嘉龙 杨璠 杜巍巍 高婷)
——2014年11月24日《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