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档案
朱志先 哲学博士,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兼临床心理科主任。擅长认知行为心理治疗(抑郁症、焦虑障碍、强迫症、恐惧症和睡眠障碍);人际关系及恋爱、婚姻、家庭心理问题的咨询与辅导。国内知名心理卫生专家,是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认知行为治疗学组成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等。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如此宏大的提问,几人能够回答?6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朱志先副教授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我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自己快乐并帮助他人快乐’!”当天,在武汉黄鹤楼街举办的楚天名医大讲堂“做幸福的自己——漫谈压力管理”主题讲座现场,朱教授的讲解不时引得观众哈哈大笑,继而若有所思。
在繁忙的现代社会,如何寻找幸福、排解压力呢?
压力是什么
朱教授解释,压力是人对刺激产生的一种心理与生理上的综合感受,是由于事件和责任超出个人应对能力范围时所产生的焦虑状态。压力的大小,既取决于压力源的大小,又取决于个人身心承受压力的强弱程度。在压力源既定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调整自己的抗压能力。
朱教授说,如果外界有什么事干扰到我们内心的秩序和平衡的心态,我们一定要勇敢地去取舍。“这世上,什么事最重要?你活在这个世上最重要!你不在了,什么都没了。”朱教授铿锵有力地说,这是缓解压力的最基本的认知。努力工作也需要有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你的身体状况。
朱教授表示,现代社会有两个人群的心理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一个是青少年,一个是老年人。中国目前达到符合诊断要求的心理疾病已经占人口的17.5%,其中抑郁障碍患病率3.59%,焦虑障碍患病率是4.98%,总体呈上升趋势。还有30%—40%的人处于亚心理健康状态。
近期世界研究表明:压力会引起大脑的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失忆以及抑郁情绪的产生;压力或可诱发糖尿病及自身免疫疾病;压力过大增加肝疾病风险。
如何排解压力
压力是人对刺激作出的反应。同样的刺激,不同的人,会产生个体迥异的反应。对有的人来说,是正面压力;对有的人来说,则是负面的压力。关键是我们如何认知和评估它。
首先,要建立对压力的觉察意识。如果你身体出现肌肉紧张、疲劳困乏、睡眠不安、头昏脑胀、耳鸣眼花、心悸和胸部疼痛、心跳加速、呼吸困难、血压升高、头疼、皮肤问题、消化系统问题……这时就是个人感受到压力的生理信号。
其次,要掌握一些化解压力的方法。朱教授概括为形而上和形而下两种方法。
形而上的办法就是要树立人生的信仰和信念。朱教授“透露”了自己的几个信念:“活着比什么都好;健康比什么东西都重要;自己比谁都重要。”面对产生压力的问题,朱教授提出“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就暂停,不能暂停就转移,转移不了就放弃。”“心态就是一面‘魔镜’,你有什么样的心态,你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他说。
所谓“形而下”的办法,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事多、时间紧的问题,要加强时间管理,充分合理利用好时间;针对焦虑、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要学会通过冥想、正念、放松来训练自己的情绪管理。
此外,朱教授还介绍了一些放松技术,如肌肉放松、深呼吸和想象与幻想。他建议心情不佳的人,可以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能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能使人更加兴奋和愉悦。其次是微笑,正所谓“笑一笑十年少”,微笑是解决一切困境的良药。
“事实上,人类最大的痛苦就来自于情感和亲密关系的痛苦。”朱教授说,“我们建立起一个和谐、有爱的家庭环境,其实是抵抗压力的最好办法。”
报道链接
《湖北日报》:做幸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