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主站
  • 学科速递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2024年10月 总第118期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宣传部
    本期责任编辑:邹亚琴
    心内科:江洪教授团队赴美交流心脏交感神经调控防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研究新进展
    发布:心内科 时间:2019-05-13
    A+ A-  

    5月8日至11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2019年美国心律学会年会(HRS2019)现场,我院心血管内科江洪教授团队展示了3项在心脏交感神经调控防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脂联素对心脏交感过度激活具有保护作用

    脂联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生物活性蛋白质,在机体广泛存在,在代谢综合征、风湿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中均发挥作用。研究提示,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多种高交感活性相关心血管疾病预后正相关,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而心脏交感神经节则有丰富的脂肪细胞包绕,江洪教授团队研究发现这些丰富的脂肪细胞分泌的脂联素可能通过作用于心脏交感神经对心血管疾病发挥保护作用。心脏交感神经节内局部注射脂联素可与心脏交感神经细胞上的脂联素受体相结合,从而降低心脏交感神经活性并减少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激活其下游的AMPK, PPARα和PPARγ通路,从而减少缺血后氧化应激反应及促炎症因子的释放等因素有关。

    超声引导下心脏交感神经节内肉毒素注射防治恶性心律失常

    肉毒素又称肉毒杆菌内毒素,它是由肉毒杆菌分泌而出的细菌内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的释放,对胆碱能神经末梢具有很强的阻断作用。因其使用较为安全、有效,已被FDA批准用于临床,现已广泛用于美容除皱及面肌痉挛等疾病的治疗。江洪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心脏交感神经节为节前纤维,其神经递质主要为胆碱能递质,因此,给予心脏交感神经节内局部肉毒素注射可有效降低心脏交感活性,从而显著抑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同时,结合临床较为成熟的超声穿刺技术,可在超声引导下通过体表穿刺,向心脏交感神经节内微量注射肉毒素,起到抑制心脏交感活性,防治恶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并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该策略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望为临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高危患者治疗带来新选择。

    低强度聚焦超声调控心脏交感神经防治恶性心律失常

    聚焦超声(FU)是指利用超声波作为能源,将很多束超声波从体外发射到身体里去,在发射透射过程中间发生聚焦,从而产生热效应、机械效应、生物效应等多种复合效应,从而干预靶组织的一种技术。高强度的聚焦超声可产生大量能量,可用于肿瘤、妇科疾病等疾病的治疗。同时,部分研究提示,聚焦超声对自主神经活性也可产生显著作用,较低强度的聚焦超声(LIFL)可抑制自主神经活性。江洪教授团队在大动物模型研究中发现,对心脏交感神经节给予低强度聚焦超声刺激,可显著抑制其活性,降低心脏交感神经功能,并显著降低了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实时温度监测结果提示,整个实验过程中,局部温度升高不超过1℃,说明该技术较为安全。该技术的优势在于可通过无创方式干预过度激活的心脏交感神经,从而预防高危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该研究获得了HRS中国区青年研究者二等奖(中国区原创研究评分排名前三)。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猝死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且不断呈现年轻化趋势,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2015年ESC室性心律失常处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提示全球每年约有1700万例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其中心脏性猝死约25%。据统计,我国每年心脏猝死人数约54万,每分钟就有1人猝死,且抢救成功率极低。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而心脏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键,但目前对心脏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机制的认识依然不足,依然缺乏对高危患者的有效干预方式,比如β受体阻滞剂作为典型的交感阻断剂,在心衰、心梗、高血压等疾病中虽有广泛应用,但对猝死高危患者的防治作用始终有限,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仪(ICD)的植入目前依然是高危患者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但该手段不针对病因治疗,且为有创手术,代价昂贵,目前我国每年仅植入量仅约4000台,远不能解决临床需求。因此,该系列新型调控策略的研发有望为临床猝死高危患者的防治带来新思路。(心血管内科余锂镭)

    心内科:江洪教授团队赴美交流心脏交感神经调控防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研究新进展

    5月8日至11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2019年美国心律学会年会(HRS2019)现场,我院心血管内科江洪教授团队展示了3项在心脏交感神经调控防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