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主站
  • 医院新闻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2024年10月 总第118期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宣传部
    本期责任编辑:邹亚琴
    央视:专访援金银潭医院一线重症专家余追:要坚强!不要恐慌
    发布:央视网 时间:2020-02-05
    A+ A-  

    央视网消息(记者 朱春燕) 金银潭医院(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是武汉最早接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定点医院。自从2019年12月29日晚,首批不明肺炎患者转入金银潭医院,这里就成了武汉乃至全国、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而金银潭医院的焦点,则是专门收治重症患者的南住院楼第五、六、七层。

    “按照原先的部署,我们六楼、五楼是打阻击战的,就是尽力阻止患者病情恶化,不让患者转到七楼去,减轻重症医学科的负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余追带领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团队,1月18日增援金银潭医院南六楼。

    但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数量不断增加,院方又增设第六层作为重症病房。在1月20日前后,第五层也改造为重症监护病房。两层楼不再收治轻症病人,专门收治重症患者。

    2月3日晚十点半,记者联系到余追。此时,他刚刚结束超过14个小时的工作,回到在酒店的临时住所。这并不是一天工作的结束,这段时间,他常常深夜两三点还在跟值夜班的同事沟通,实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他说:“我们做重症医学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都需要非常强大。”

    央视网:连日来战“疫”在重症病房,在您看来,现在疫情发展到什么阶段了?

    余追:2号一早,我接到了很多亲戚朋友、老师同学,还有老乡的求助信息,都是要住院的,其中还有已经确诊了找不到床位的情况。但床位紧张,这个时候,我想帮也帮不上忙。

    以我的经验判断,重症患者的救治压力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主要牵涉到早期的隐性暴露,也就是说,这个人没有发病没有确诊,但是他可能是一个病毒携带者,在同一个车厢、机舱,或者说同一个工作场所密切接触了,仍然处于潜伏期。仅仅因为没有发病,没有引起警惕,潜伏期一过,就有可能出现临床症状。从近一周的报表情况看,这一周确诊患者数量就呈明显上升态势。也就是说,确诊病例基数大了,重症患者的人数当然也会增加。

    所以,防护措施非常关键。我们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从2019年12月31号收治的第一例疑似病例到目前为止,医护人员没有感染发病的情况。从把第一个疑似病人接进来那一刻开始,所有参与诊治的医护就做好三级防护。每天查房,所有的医护都得这么做。所以,我们近150名医护都没有感染。

    接下来,随着天气的转暖,感染的人数有可能会慢慢稳住并逐渐减少。这也是我所期待的。

    央视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难点在哪?

    余追:早期的反应比较局限。根据我们的观察,基本上只局限在肺部。特点是它引起的是肺部的局限性炎症,导致严重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尽管这个ARDS和我们重症医学科平时收治的ARDS,核心都是顽固性低氧血症,但是它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完全不一样。我们平时收治的ARDS,早期全身炎症反应比较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早期尽管缺氧,但是循环没有衰竭,器官功能也相对完好。患者早期是呼吸频率加快,觉得有点胸闷,气促、呼吸急促,再接着发展下去就是呼吸困难,气喘不过来,再接着就是呼吸窘迫,呼吸特别急促,极度缺氧。因此,如何帮助患者度过顽固性低氧血症期,避免多器官功能损害,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在临床上,呼吸病专家和重症专家会有一些分歧,因为关注的角度和侧重点不一样。前者更多关注轻症患者的诊治,试图能找到特异性治疗药物。而我们重症医学则关注疾病进展的后期,也就是危重阶段。我们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降低病死率。

    迄今为止,如何帮助患者度过顽固性低氧血症期,如何阻止疾病进展到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的阶段,呼吸病学专家和重症医学专家并没有取得共识。但是,长时间面罩吸氧或者无创机械通气如果氧合改善不佳的话,我个人还是建议尽早行气管插管,进行有创通气,而不宜让患者缺氧时间过长,诱发或加重脏器损害。

    到了危重阶段,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很大,每个人的基础病也不一样,因此对于病情的把控和治疗方案的调整就不可能千篇一律,这时候特别需要临床医生和护士耐心细致的观察。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联合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这也说明,专家们对这个病还都在摸索,边救治,边探索和优化方案。

    但我认为,要始终围绕着顽固性低氧血症这个核心,把继发的细菌感染控制住,不让它进展到脓毒症,引发全身的炎症反应和脓毒性休克,以及急速加剧的器官功能障碍。假如能提前干预,能够阻止到这一步的话,我想至少有部分危重患者是可以得到成功救治的。

    央视网:除了临床救治之难,目前在这个非常时期,还有哪些困难?

    余追:我们六层楼是从普通病房改造成ICU的,大概花了两天半时间,一边收治危重病患、一边完成改造。但是房间结构没法改,我们的病房是背靠背的两排,不像普通ICU病房,很容易就能观察到各个病床的动静。我们查房需要从一边绕到另外一边。病床也比正常ICU的床矮、,还不能升降,医生在给病患插管时只能以半跪姿势,非常吃力且暴露的风险很高。

    ICU的护士和床位比应该是3:1,比如收25个病人的话,得有75名护士。尽管有来自省内的各方支援,我们现在仍然只有40多名护士,其中,只有20多个有ICU背景。我这一层楼收治危重病人的高纪录是29人!医生同样人手不够。按国家要求,医生和床位比应该是0.8:1。那么假如我们收治25个危重病人的话,得有20位医生,但目前只有14位。

    医生和护士人手不够,患者就很难得到有效的照护。我们现在急需能够参与倒班的,能够替换我们,有临床经验,又有奉献精神、敬业的ICU的医生和护士。

    口罩、防护服,这些医护人员必备物资也很缺乏。比如,我们现在穿的是防化服,而不是防护服。防化服没有透气性,常常穿上十分钟左右就全身湿透。而护士们更是不易,穿着这种防化服在里面一待就是五六个小。

    央视网:面对疫情,我们普通大众应该如何做?

    余追:第一个就是不要恐慌。目前死亡的病例主要还是老年、有基础病的患者。而近期,高龄患者也有陆续康复出院的。要坚强,要有正能量,你每天都是处于一种灰心丧气、提心吊胆的这种状况,你的免疫力怎么好得了呢?要保证良好的情绪,心态和心情很重要。

    第二个就是睡眠。一定要有充足高质量的睡眠。第三个就是饮食。饮食一定要搞好,要有充分合理的营养。第四个就是做好个人防护。尽量不要去人多的地方,房间保持通风,出门戴口罩。

    我们这么高的强度,这么大的压力,超负荷的工作,从2019年12月29日到今天,我只休过一天,还是开学会的年终总结会。但是我依然能精神饱满地坚挺着,我自己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我想说,大家内心里一定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要坚强!

    央视网:【战疫最前线】专访援金银潭医院一线重症专家余追:要坚强!不要恐慌

    央视:专访援金银潭医院一线重症专家余追:要坚强!不要恐慌

    我们这么高的强度,这么大的压力,超负荷的工作,从2019年12月29日到今天,我只休过一天,还是开学会的年终总结会。但是我依然能精神饱满地坚挺着,我自己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我想说,大家内心里一定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要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