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次疫情发生以来,各党政军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广大医务人员无私奉献、英勇奋战,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团结奋战,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打响了疫情防控的总体战,全国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白衣天使夜以继日救治患者,带给人们最坚定的信心;工程建设者昼夜紧张施工,带给人们最温暖的力量;社区工作者早晚不停忙碌,带给人们最贴心的服务……感人的事迹可歌可泣,奉献的精神值得赞扬。本报今起推出“全力奋战 英勇奋战 团结奋战”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团队
“关键时刻,这支队伍靠得住”
白剑峰 杜巍巍 杨 岑
“毛毛,你还好吧?”
“我挺好的,您怎么样?”
“我挺好的,你忙你的吧!”
挂掉80多岁母亲打来的电话,年过六旬的“毛毛”已是泪盈眼眶。她就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魏捷。一个多月来,她带领的急诊团队夜以继日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
“白天抢救室20名危重患者,日间留观4人,上呼吸机6人次。病人直接排到门诊大厅门口了。最后担架车没了,监护仪没了,氧气坛子没了,输液架没了,插线板也没了……晚上7点走时,留给夜班16个病人,4个上着呼吸机,还有4个可能要上无创呼吸机。今晚又是一场恶战!”
这是急诊医生胡念丹1月29日随手记下的一组数字,也是近期急诊团队的工作常态。
急诊科,在任何一家医院都是“前线”。但是,自疫情暴发以来,魏捷和党员骨干杜贤进、田丹、丁瑜、万曦等人组成的急诊团队,从“前线”直接冲到了“火线”。
“以往急诊科也有就诊高峰期。但是,现在一天24小时中22小时都是高峰,每天好几百号病人就诊,别说吃饭、喝水了,上厕所都很困难。忙到半夜两点喘口气后,凌晨4点又要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更严重的是,每一名急救病人,都可能是潜在的传染源。这给见惯生死的急诊团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疫情暴发后,急诊团队重新排班,青年医护人员纷纷请战。“我来加班,孩子有我妈妈照顾。请你答应我,但不要告诉我妈妈。”“我刚把孩子送回老家。飞机停飞了,正从四川坐火车回武汉。武汉站不能停靠,我只能在下一站下车。但是您放心,今天晚上我的夜班,我怎么都要赶回来。”党员李文强、陈静、朱睿瑶,都是急诊科外派到基层医院的骨干。听说科室人员紧缺,他们自愿放弃休假,迅速返回医院投入战斗。
急诊科有一位女医生,怀孕5周了,却一声不响奋战在一线。直到有一天交班的时候,当她脱下防护服,魏捷才突然意识到她怀孕了,当即就把她“赶”回了家。
“关键时刻,这支队伍靠得住!” 魏捷欣慰地说,这支技术过硬、团结友爱的急诊团队敢于担当,从未让她失望过,给了她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和不竭动力。
抗击疫情期间,魏捷一直强调:“作为一名医生,除了要勇敢,更要有智慧。医生只有保护好自己,才有机会去救治更多病人。”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余追
“再大的困难,我们都不怕”
本报记者 田豆豆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此次抗击疫情的前线,南楼5—7层的ICU(重症监护室)病区,则是前线中的前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余追教授告诉记者,此时,他已在金银潭奋战了半个月。
疫情发生后,由于金银潭医院本院医护人员力量不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中南医院的重症医学科等相继派专家团队紧急增援。1月18日晚,余追随队紧急进入金银潭医院。
“当时这里可以说什么都没有,护理人员均没有ICU工作经验。”余追说。“改造”工作自1月19日上午开始,大约花了两天半时间。6层病区一边收治危重病患、一边完成改造。
22日前后,金银潭医院出现医护人员感染,接着有前来增援的其他医院团队负责人感染。“ICU病房对设备要求很专业,改建初期很多配套跟不上,加上团队临时拼凑,一开始工作难度非常大。”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仅用两天半时间就将南6楼彻底改造,基本具备收治危重病人的功能。
ICU扩增对于危重病患的接诊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仅6层ICU就有7名病患转送至普通病房。“经过团队的两周努力,危重病人死亡率在缓慢下降,随着各方面越来越接近正常ICU标准,以及救治方案的不断优化,危重病人的救治成功率应该会有提高。”
在支援医疗队到达之前,由于人手严重不足,金银潭医院的医护人员采取“3天一个24小时”轮班制度,每72小时实际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对他们来说,每天回到住地,只要一沾床就睡着了,两三点醒来才能冲个澡。大年三十,余追上半身短袖湿透的照片在互联网刷屏,网友无不为之动容。而他下班睡醒后,一下子收到几十条微信才知道自己“火”了。
如今,随着来自湖北、湖南和安徽三拨ICU护士的加入,护理压力得到了明显缓解,危重患者也得到了很好的照顾。“衷心感谢祖国各地前来支援的医护人员,你们的到来,带给我们最大的支持和力量。”余追说,“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再大的困难,我们都不怕!”
报道链接: